“双碳”目标下,中国能源转型加速推进,新能源正以跃进的状态加速发展。党中央要求,加快推动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在本轮所提“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投资的重点方向中,能源项目当仁不让地占据着重要位置。在此背景下,一批风光大基地项目进入建设高峰。
今年6月,九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实现翻倍,达到1.45万亿千瓦时左右,建设风电光伏基地被作为推进“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支撑规划目标落实的重要举措。《规划》布局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主要位于我国西部和北部地区,并明确在内蒙古、青海、新疆、甘肃等地区建设一批风电光伏治沙新能源基地。行业人士已经形成共识的是:“十四五”期间,风光大基地规模将超过2亿千瓦,在所有新能源装机中占比将超过三分之一。
新能源建设如火如荼,但《规划》中首次以目标形式出现的消纳要求也不容忽视。《规划》要求到2025年,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消纳责任权重提至33%左右,可再生能源电力非水电消纳责任权重达18%。近年来,我国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发电量占比稳步提升,成本快速下降,已基本进入平价无补贴发展的新阶段。在消纳方面,过去10多年备受诟病的“弃风弃光”问题也得到极大缓解。目前,风光发电在我国20多个省级电网已是第一或第二大电源,“十四五”期间新能源的规模化发展和电网高效消纳利用之间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实现风光的最大化出力,要充分考虑经济性和供应链成本的问题,经济性是能否长久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今年一季度,电化学储能价格居高不下,叠加储能成本之后,必然难以实现平价上网。此外,在技术层面,也有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新能源基地的规划建设在前期评估、数据统计及全球气候变化的持续推进过程中可能出现偏差,需要通过二次评估保证规划落地、项目建设的科学性。二是在消纳过程中,要考虑新能源波动特性与电网负荷曲线的时序适配,导致用电高峰电力供应紧张、低谷消纳困难的时段性矛盾,要考虑极端天气影响下的消纳难度。三是提升能源外送、规模化安全经济储能、跨省跨区电力市场交易等方式,加强对电力的调节,提升运行弹性。
既要充分挖掘就地消纳的潜力,也要加快外送通道建设,对于后者而言,建设特高压就如同修建了电力的“高速公路”,在能源就地消纳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外送通道将电力输送至负荷较高地区。6月2日,国家电网披露,2022年电网投资将达5000亿元以上,为历史最高水平,计划开工川渝主网架等8项特高压工程,同时开工一批500千伏及以下重点电网项目;南方电网也上调了2022年的投资计划。特高压成本高、利用率低、送受端利益协调难等问题,历来受市场关注。有行业人士表示,特高压投资大幅增加,还会推高输配电价,进而提升全社会用电成本。
此外,土地方面的制约也不容忽视。大基地项目的单体建设规模不能小于100万千瓦,相当于每个项目占地2、3万亩土地,如此规模,即使在荒漠戈壁也存在生态恢复的问题,而且很多保障性的并网项目并不具备土地条件,还有赖于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以降低单位面积的新能源用地指标。在资金方面,多年来,光伏补贴历史拖欠问题成为沉疴痼疾。今年,国家层面也在逐步清欠历史旧账的同时,给予了一定政策支持,5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在前期向中央发电企业拨付可再生能源补贴500亿元、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注资200亿元的基础上,再拨付500亿元补贴资金。5月底落地的《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中称,通过将新能源项目纳入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支持范围、首次将新能源公益性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范围等方式,筹措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所需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