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喜迎二十大】辉煌十年有色志--专利篇

   2022-09-20 中国有色金属报
44
核心提示:图1 20112021年有色金属行业中国专利申请趋势图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关键核心技术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

图1 2011—2021年有色金属行业中国专利申请趋势图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关键核心技术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专利已成为技术保护和开拓市场的利剑。10年来,我国在专利工作、知识产权等方面由过去的粗放式发展,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增长到2.44%。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我国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我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我国既是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

2011—2021年,有色金属行业中国专利申请量始终保持上升态势,根据已公开的专利数据统计(见图1),有色金属行业公开的专利总量为971529件。其中,发明专利502127件,占比51.7%;实用新型专利380932件,占比39.2%;外观设计专利88462件,占比9.1%。从创新主体来看,有色金属行业的创新主力军以企业为主,大专院校为辅;从创新主体占比情况看,企业占比70.90%,大专院校占比18.95%,个人占比9.95%,其他占比0.20%。

从粗放型向高端发展

10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所属国有企业,一定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和掌握更多的国之重器。

从整个有色金属行业来看,专利工作站位不断提高;从企业来看,对专利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有色金属行业专利发展过程经历了4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跟踪模仿先进技术以满足低端市场需求;第二个阶段是在粗放型向高端发展进程中,行业发展由于不断遭受国外技术垄断的制约,迫使行业企业从跟踪模仿转为学习消化,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慢慢向创新开拓发展;第三个阶段是随着创新理念的不断提高,我国在加大创新力度的基础上,将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自主研发专利技术通过法律进行了有效的保护;第四个阶段是随着国际社会的不断融合发展,发达国家对专利技术、知识产权进行严格封锁,为了打破国外技术的长期垄断,国内相关行业企业针对行业领域的优势地位,根据多学科交叉等特点,联合攻关,形成合力,使专利技术落地实现“领跑”,通过前瞻性技术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不论对于有色金属行业还是其他行业而言,只有产生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专利技术,才具有一定的价值和保护意义。这10年,有色金属企业积极研发专利技术为行业服务,为社会多作贡献,专利发明呈现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申报中国专利领域数量大幅增加、专利技术年年增长。

这10年,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的发明专利呈现出授权率高、覆盖面广、专利转让量不断攀升等特点,增强了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助力了有色金属行业科技创新水平的不断提升。

发明专利授权率略高于全国平均值

2011—2021年,有色金属行业的发明专利授权率(见表1)与全国平均授权率相比,除2012年外,其他年份有色金属行业发明专利授权率高出全国平均授权率约2%~4%。随着我国对专利质量的从严把控,全国发明专利平均授权率呈下降趋势,有色金属行业发明专利的授权率也从50%左右降至40%左右。

技术领域覆盖面较广

从整体上看(如图2所示),首先是有色金属行业各个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呈上升趋势,特别是有色金属合金领域(对应国际分类号C22)申请数量占绝对优势;其次是基本电气元件领域(对应国际分类号H01)、钎焊领域(对应国际分类号B23)。近年来,钎焊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赶超了有色金属合金领域,有色金属加工领域的申请数量也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海外专利申请布局有待加强

近10年来,有色金属行业企业开始逐渐重视专利的海外布局,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英文缩写为PCT)向国外申请专利的数量有所提高,但绝对数量仍然较少。表3是PCT申请前10名的企业,可见,国内有色金属企业要进一步加强海外专利的布局,提高国际竞争力。

专利转让量不断攀升

10年来,有色金属行业专利转让件数不断攀升(见图3)。2021年,有色金属行业专利转让量达到19343件,同比增长9.1%。从专利转让涉及的专利类型占比情况来看,发生转让的发明专利件数最多,占专利转让总量的64.9%,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占比分别为31.3%和3.8%。这10年,发生专利转让最活跃的技术领域主要是有色金属合金、金属生产或精炼、电池材料、表面处理等领域。

保护发明权益不受侵害

这10年,对于有色金属行业来说,并非某一项前沿技术专利能产生颠覆性发展作用,这样的专利越来越少。为了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不受侵害等,我国政府在国家知识产权方面实施了前瞻性发展战略,通过开展专利池管理等工作,使专利技术得到全面发展,实现了有效保护。

专利池可以认为是专利的集合,不仅指一个行业的一项专利,而是指围绕多行业、多学科交融的某一关键技术形成的多项专利。以手机技术为例,包括材料研发、通讯等领域,这些与手机技术相关的行业通过一系列技术突破研发,形成专利之后,为了防患于未然,将一系列技术通过专利池“防火墙”进行有效保护,防止由于技术单一造成被抄袭。

过去,日本对彩铝铁光材料技术通过专利池进行技术封锁,也正是日本采取制约措施,我国企业开始“倒逼”自己,自主创新搞研发,通过共同努力形成了很多关键性核心专利。这些核心专利的申请保护,不仅为发明权益提供了保障,也为实施创新驱动科技战略夯实了基础。比如航天技术领域,高端材料难以突破,“倒逼”了每个相关行业进行技术攻关,在有色金属行业材料方面,汇集了冶炼、加工等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行业科技工作者们脚踏实地奋起直追,有担当有作为,推动我国航天技术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核心设备实现国产化

1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有色金属行业企业的共同努力,有色金属产品质量和环保效应明显提升,技术工艺装备趋于成熟。

以锌冶炼行业装备为例,10年前,很多关键设备需要引进,当时,我国企业购买高压热水泵、二氧化硫风机等大型生产设备,首先考虑有没有美元做后盾,还要思考有没有购买进口关键核心设备的能力。如今,我国锌冶炼全系统核心设备已经打破了国外的垄断地位,实现了装备国产化。虽然个别设备仍处于国产化起步阶段,但企业实施自动化生产水平的发展理念,与以前截然不同。以前,提到自动化生产水平,理念是机械化水平;当下提及的自动化水平,是指实现自动化管理、调度、数字化检点,以及包括设备在线智能诊断等一系列装备的相互配合,使整个系统工业化大数据跨上新台阶。

经过10年发展,锌冶炼行业生产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目前一些岗位还不能完全实现自动化,但锌冶炼行业已然在向全部实现自动化、全系统达到智能化水平的无人工厂目标而努力。

从机械化到自动化,再到智能化,10年的发展中,这些看得见的技术进步与专利技术密不可分。

在锌冶炼行业,中国恩菲目前正着手进行186m2流态化焙烧炉的设计方案,可以说,从152m2流态化焙烧炉的生产规模向186m2流态化焙烧炉的生产规模展开了设计。186m2流态化焙烧炉与152m2流态化焙烧炉进行比较,优势更胜一筹,也就是在152m2流态化焙烧炉的基础上,能确保单系列焙烧系统生产能力达到200kt/a,而且通过该规模焙烧炉开发出了包括焙烧余热锅炉、抛料机、流态化冷却器、内冷式冷却圆筒等配套专利设备。这些专利产品的问世,不仅能保障焙烧系统各项配套设备的更新换代,而且还能确保特大型焙烧系统的整体稳定运行。

在第一代自动剥锌机领域,中铝集团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通过专利技术与制造业有效对接,实现了成果成功转化和技术快速升级。长沙有色院从研发到试制用了8年时间,根据市场需求,合作公司成立后,仅用2年时间实现了自动剥锌机系列化,合作公司已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同时掌控1.13m2~3.6m2大、中、小极板自动剥锌技术的制造企业。

任何一个行业想要获得重大技术突破,需要集全国、全行业学科之间的共性力量。这些进步是无数细分领域学科之间相互交叉后产生的专利,如机器人、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不是某一个行业或某一家企业能够创新研发完成的。就锌冶炼行业技术装备取得的成绩来看,在研发过程中,为了打破一系列技术制约和封锁,行业企业、设计院所、科技工作者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前沿技术工艺创新步伐,推进核心装备全面创新;生产企业围绕生产实践,发挥创新主体作用,为了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让重大科技成果在企业实施落地,发挥了生产企业的引领作用;装备供货商为了对接新技术、新工艺,力争技术再上新台阶,积极配合院所和企业根据工艺需求,把装备技术高质量发展落实落细,通过一次次攻关、一次次改进,最终,各领域形成合力,使国产化装备的研制走出了一条以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之路,有效地促进了锌冶炼行业装备自主化发展。

在铜冶炼行业,当面对低品位原料充斥市场,以及加工费走低等资源及环境要素的制约,新上项目难度越来越大,行业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及现状,有的企业采用底吹连续炼铜新技术力求走绿色发展的之路。

2019年7月,世界首创全底吹连续炼铜新技术在华鼎铜业发展有限公司落地,通过对传统炼铜工艺PS转炉旧生产线进行改造,实现了氧气底吹炉熔炼→氧气底吹连续吹炼炉吹炼→底吹精炼炉精炼全底吹炼铜的“三连炉”工艺技术突破式发展,形成了世界首条在PS转炉基础上进行全底吹全热态连续炼铜改造的生产线,与传统工艺比较,技术优势凸显:全底吹炼铜工艺技术投产前,二氧化硫排放标准为150毫克/立方米;投产后,排放标准稳定在10毫克/立方米以内,远远低于国际标准40倍,低于特排标准10倍;炉料适应性强,整个环节脱杂优势明显,适合处理高杂铜金精矿,在铜冶炼市场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炉子、流槽密封好,无烟气外溢,环境效果好;氧势高、熔炼强度大,自热熔炼,能耗低;烟气SO2稳定连续,量小浓度高,制酸尾气SO2排放浓度远低于国家最低排放标准,降本增效效果明显;无单独环集烟气处理系统,大大降低了环集烟气的处理成本;炉内反应均匀、温差变化小,炉体整体寿命长;全热料生产,利用吹炼炉余热可以大量处理高品位冷铜,最大可以做到1∶1,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

值得骄傲的是,国产化装备的崛起打破了国外装备长期制约国内核心设备的垄断地位。目前,已经研发成功的国产化装备,价格仅是国外智能化设备的三分之一,这是有色金属行业企业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在关键技术攻关和破解“卡脖子”技术等方面作出的积极贡献,是有色金属行业通过科技创新取得的显著成效。

中国专利奖助推专利工作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随着发展脚步不断向纵深迈进,有色金属行业专利技术奏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有色金属行业荣获一系列“中国专利奖”。

中国专利奖是我国唯一的专门对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给予奖励的政府部门奖,是在专利领域由我国政府颁发的最高奖项,并得到了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认可。该奖项设立于1989年,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由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知识产权工作管理机构、各省(区、市)知识产权局、各有关全国性行业协会组织以及两院院士推荐。目前,该奖项设有中国专利金奖、银奖、优秀奖和外观设计金奖、银奖、优秀奖,已评选了23届,累计评选出7500余项创造质量高、应用效益好、保护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专利项目。

随着有色金属行业专利申请量的逐年增加,发明专利授权率、质量也保持了较高水平。近年来,有色金属行业广大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对中国专利奖的申报越来越重视,纷纷将专利奖申报作为单位知识产权重要工作之一。有色金属行业企业通过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地方政府等途径积极参评中国专利奖,取得了不俗成绩。

据统计,在近10届获奖项目中,有色金属行业获奖项目总数达到200余项,其中,获得中国专利奖金奖6项,银奖7项(中国专利金、银奖获奖名单见附表)。

专利奖项的获得,在一定意义上激励激发了企业加强关键前沿技术知识产权的创造热情,形成了更多高价值的专利组合,更好地支撑了创新驱动发展。

其中,长沙矿冶研究院的“在线高压水射流喷砂表面清理系统”专利,主要针对现有技术系统水未循环使用、系统管路磨损严重、磨料供给不均匀且磨料未回收、清理质量一致性差等缺点,提出一种可循环使用的在线高压水射流喷砂表面清理系统,有效地解决了在线高效彻底清理金属表面氧化物、磨料和水循环利用、磨料均匀供给及回收等技术难题,解决了该领域内现有技术长期存在的痛点和“卡脖子”问题。

有研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和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发明专利“一种适合于结构件制造的铝合金制品及制备方法”获得了第23届中国专利奖银奖。该专利可实现大厚度高性能7xxx系铝合金板材和锻件等产品的生产制造,可使合金材料表层、表层以下不同深度及芯部之间的各项性能具有优良的均匀一致性,填补了国内空白,解决了航空铝合金领域“卡脖子”问题,实现了核心关键材料自主可控。该专利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地区11个国外航空铝材主要生产制造国家和地区获得授权,打破了国外知识产权制约,可全面为国产大飞机等重大装备的发展以及国产铝材参与国际竞争提供知识产权保驾护航。

中南大学于2010年12月24日申请的“一种从白钨矿中提取钨的方法”发明专利,优点在于实现了白钨矿的一步高效常压浸出,节省了资源和能源消耗,其分解率可达98%以上,克服了传统的酸分解工艺中的Cl-腐蚀和HCl挥发严重问题;基本实现了磷酸的循环利用,极大地降低了浸出成本和废水排放量;浸出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易于实现工业化;得到单一、稳定的二水石膏,该石膏过滤效率高,洗涤性能好,经洗涤后该石膏中P2O5含量降低到2%以下,降低了磷酸的损失;避免了钨矿浸出时硫酸钙固体膜的“钝化现象”。2016年12月7日,“一种从白钨矿中提取钨的方法”获得第18届中国专利奖金奖。

宝钛集团有限公司于2010年6月3日申请的“一种真空蠕变校形炉”发明专利,主要效果是:提供的真空蠕变校形炉,由于去掉了蓄热量大的校形压板,而炉体的保温性能又相当好,因此可以快速高效的升温;经过一定的高温后,材料的表面及内部应力被完全释放,钛及钛合金板材的板形由于蠕变而完全接近于平面度极高的陶瓷平台平面,因而板形完全满足了校平要求,这种校平还避免了材料在热处理过程中被氧化和被外界物质污染。用该设备对钛及钛合金板材进行校形,解决了某些牌号和规格的钛及钛合金板材无法完全校平的问题,使成品板材的平整度有很大的提高。

四川天齐锂业股份有限公司发明的“硫酸锂溶液生产低镁电池级碳酸锂的方法”专利获得中国专利奖金奖。该成果相比传统工艺技术,首次采用稀有金属冶金与材料的一体化集成技术,用以锂辉石矿为原料生产的硫酸锂溶液,实现“一步法”生产出电池级碳酸锂。该技术首次利用流程中的废渣作为除杂过滤介质,在解决纯碱除杂难题的同时,将锂回收率提升了0.6%,实现了循环利用;首次将络合除杂技术引入锂冶炼行业,制备出低镁锂产品以满足锂电正极材料的需求。

近年来,多晶硅的价格持续下降,产业利润不断被压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有效降低多晶硅能耗,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是多晶硅生产企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2011年7月1日,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申请的专利产品“一种多晶硅还原炉”,是多晶硅生产中产出最终产品的核心设备,也是决定系统产能、能耗的关键环节;多晶硅还原炉的设计和制造,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产量和生产成本。同时,该还原炉可以合理利用热能,避免炉体内侧壁带走过多热量,降低热量损耗。

以上列举的部分有色金属行业科研院所和企业获得金奖、银奖的专利,涉及清洁环保、循环经济、减污降碳等各个方面,凝聚了有色金属行业企业苦干实干、加快核心技术转化的精神和决心。从整体上来看,有色金属行业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得到了实质性提升,在科技创新领域发挥了引领作用,为国家的重大需求提供了关键支撑。

专业机构助推行业专利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有色金属行业以“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为纽带,各行各业发挥合力进行攻关,助推了行业整体创新能力有效提升。长期以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专利中心致力于推进行业专利成果转化,提供专利代理服务,帮助多家企业实现专利的零突破,见证了行业专利突飞猛进的发展。

该中心先后服务了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东北大学等企业和高校;在知识产权课题研究方面,承担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国防知识产权局、工信部以及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课题项目,为提升有色金属行业专利信息应用水平,以及国防知识产权政策制订、装备知识产权管理等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和支撑作用。

该中心通过对接企业需求,完成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项目“专利信息应用优势行业协会培育工程”,得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的专利信息应用优势行业协会。在专利信息咨询服务方面,该中心长期为行业协会提供相关专利统计数据,结合行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铝合金、铜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稀土磁性材料等领域专利信息分析,并建设了铝、稀土磁材、稀贵金属等领域专题数据库,为相关行业企业提供专利基础数据服务,以专业服务为契机,在重塑专利高质量发展创新体系的同时,探索出一条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的新路径,为行业专利创新体系的健全完善发展服务。

直面挑战 奋力前行

10年来,有色金属行业科技创新不断向前发展,有色金属行业企业在砥砺前行中取得了丰硕成果。我们通过采访,把一些科技工作者积累的经验进行了总结,以期对指引企业今后专利工作向高质量发展起借鉴作用。

经验一:必须营造积极向上的专利氛围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技部主任张龙认为,第一,要加强法制建设,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营造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积极向上的创新氛围,切实发挥专利保护知识产权作用。如果企业10年攻关,形成了专利技术,却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就不会再有人去下功夫开展专利技术攻关,这对行业科技创新是极为不利的。第二,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产业的主战场,企业要坚持自主创新,破解“卡脖子”难题,提升产业链自主保障能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第三,在知识产权方面,要有规划、有目标,制订并实施企业知识产权发展战略,久久为功,形成自有技术的集成专利池,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助力“走出去”发展战略,在国际上打造中国品牌。

经验二:必须要数量质量并重

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首席专家、教授级高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专利中心主任李子健认为,有色金属科研生产单位要回归专利制度保护创新、激励创新的初衷,基于高质量创新产出高质量专利,逐步实现从追求专利数量到数量质量并重的转变;要通过各类专利运营平台、行业协会等途径对接技术需求方,促进专利的转化应用;要加强专利保护意识,尊重他人专利权,利用司法、行政、调解手段保护自有专利,加强海外专利布局,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要加强专利分级分类管理,建立科学有效的专利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在专利创造、运用和保护全链条上开展专利价值评价,针对不同价值的专利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

经验三:必须在研发上加大投入力度

中国恩菲项目总设计师、教授级高工、全国有色行业设计大师李若贵总结,不论研发单位还是生产企业,都要在研发上加大投入力度,不能不投入就想产出。专利发明需要集成创新,需要自主创新,企业要不忘初心,要潜心钻研不断攻克技术难题。当下,全世界都在做专利,原创的东西越来越少,这也迫使技术工作者要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才有收获。

经验四:必须提高专利转化效率

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王海北建议,要切实在专利转化效率上下功夫。我国专利从数量上来说已经名列前茅,甚至在某些领域遥遥领先,但是多数专利成为挂在墙上的照片,这说明我国专利在申报之前工作基础较少,与企业需求和工业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导致转化效率和效益产出明显偏低。他表示,一要严格审核专利申报前期基础,建立关键数据审核制度,避免空中楼阁式的专利;二要倡导资本与专利紧密结合,使资金真正投入到原创性技术上去;三要鼓励产学研用多单位联合申报,建立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多单位联合的申报机制。

经验五:必须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中铝郑州研究院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陈开斌建议,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站在服从国家战略和提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加强顶层设计,谋划构筑高质量的“专利池”,牢牢抓住知识产权保护主动权,织密科技创新的“保护伞”。要巩固和扩大知识产权保护成果,提高专利质量,贯彻和坚持国家创新发展理念,从源头上解决知识产权“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通过高质量专利促进行业创新发展,推进各行各业人才辈出,以更多的高质量专利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将专利书写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上,知识产权是一种潜在生产力,充分发挥市场的激励机制,鼓励、调动科研人员将知识产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积极性;让知识产权观念深入经济社会的各个行业、各个领域,让“沉睡”的知识产权走出“深闺”,将每一个发明专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经验六:必须具有市场价值意识

华鼎铜业总经理袁俊智认为,专利申报工作要打破数量,重视质量;申请授权的专利除技术本身对企业的贡献外,必须要形成市场价值意识和技术专利维权意识;国家应该引导和鼓励企业通过自主创新,除实现本企业创新技术带来的本质价值外,还应该鼓励企业维权和使技术专利产生市场价值,促使广大技术创新工作者积极为创新技术发展努力钻研,最大化实现技术专利的价值。

经验七:必须开展高水平专利布局

在矿冶科技集团矿山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级高工、国际矿山充填委员会委员郭利杰看来,推动专利工作进一步发展,要更加注重具有成果转化效益的专利知识产权的顶层设计,开展有组织的高水平专利布局,避免申请无用处的专利,才能驱动我国知识产权得到高质量发展;要注重“卡脖子”技术等高价值专利布局,在突破原有技术瓶颈的原创技术或颠覆性技术方面,形成高质量专利群,形成专利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的良性互动发展。

经验八:必须做好专利维权和风险控制

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知识产权主管施耘建议,企业和科研单位要循序渐进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每年研发投入不低于营业收入的6%;实施重点项目研发和技术市场前瞻性战略布局,推动新产品研发和产品升级换代的专利申请保护;建立激励机制,给予专利发明人专项奖励,提升科技创新人员荣誉感,增强发明人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做到有制度、有计划、有平台;做好专利维权和风险控制,专利领域的诉讼风险比较高,要形成专利风险分析研究报告,更好地指导生产经营工作。

经验九:必须打击投机取巧现象

金诚信矿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矿建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全国有色行业设计大师李红辉建议,要进一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切实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大家申报专利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严格审查申报的专利,防止鱼目混珠,授权的专利应充分体现创新的技术方案;走向国际市场的行业企业,应利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机会,通过学习、消化,研发形成自己的专利技术。他认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是专利发展的土壤和目标,应加强政策支持、打击投机取巧,逐步呈现万众创新、百舸争流的新景象。

经验十:必须破解“创新驱动发展”难题

北京百世通管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缪宏建议,相关部门要加强专利创新的引导和监管。管好专利这把双刃剑,既有利于调动创新积极性、促进技术进步,又有利于国家整体实力强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领技术高地,避免遭受技术封锁和制约。在专利创新方向上,加强基础技术研究创新非常重要,对既有技术的重新排列组合也是创新,而且出成果快、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技术创新路长且艰辛,困难重重,但是为了国家强盛,必须沉下心来,加强技术创新,破解“创新驱动发展”难题,提高研发投入强度。

经验十一:必须要对发明人进行有效激励

金堆城钼业股份有限公司科技质量部经理、高级工程师刘东新认为,专利是一个企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与发明人个人价值密切相关的特殊产品。因此,如何对发明人进行有效激励是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他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尽快出台专利价值认定办法,并明确职务发明中发明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分配原则。对于传统制造型企业而言,专利最根本的价值在于通过解决生产问题、开发新产品从而有效提升企业效益。熟悉生产问题和市场的人员,大部分在基层,因此,需要改变专利“高大上”的观念。他建议,要通过有效的培训,把编写专利的技能下沉到一线,从一线发现更多更有价值的专利技术。

10年来,有色金属行业奋力攻坚克难、勇攀科技高峰,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聚焦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破解“卡脖子”难题,让行业发展在技术上不再受制于人,企业和国家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建设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中展现了新作为、取得了新成就。

  

表1  2011—2018年发明专利授权情况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