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大基建”——压力驱动下的机遇

   2022-08-05 中国有色金属报
49
核心提示: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指出,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保障国家安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内需,推动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指出,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保障国家安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与专项债聚焦的11大领域,都强调新老基建并重,覆盖交通、能源、水利、新基建、城市基建升级改造、农村基建、国家安全基建等领域。今年5月底,国务院下发的33项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中要求,2022年新增专项债须在6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力争8月底前基本使用完毕。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当年11月,我国推出两年新增约4万亿元投资的扩大内需十项措施,直接刺激2009年广义基建投资增速飙升至42.5%,其中交运仓储投资的同比增速高达50%。14年过去,当时投资带来了基建红利和“中国制造”的发展效益,同时产能过剩、不良贷款、巨额地方债等“后遗症”也不可忽视。正因如此,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力推进,供给端的无序扩张得到抑制。多位专业人士指出,当前新增产能等供给端已问题不大,主要矛盾正在转向需求大幅下降。比如钢铁需求已连续3个月下降,钢企陷入亏损,再传导至供给端减产。再如,近年来,电解铝产能向水电丰富地区转移后,以海外减产为契机,企业利润空间打开。但随着下半年产能释放,铝产业的高端发展需求将持续加大。
  行业人士指出,2008年和2022年这两轮大基建都是危机驱动,只不过2008年的基础设施匮乏,当前则已经转向结构性短缺。2008年,我国基建投资规模约在3.8万亿元,2022年的基建投资体量预计超过20万亿元。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本轮基建的资金需求远高于14年前,在土地出让金收入减少、经济增长承压等因素下,无论中央财政、地方政府,还是央企、国企和社会资本,当前,面临资金上的压力要比上一轮大得多。
  在此压力之下,有两个方面的机遇值得关注:一是“双碳”目标下的低碳投资。以新能源大基地、储能、电网、充电站以及城燃管网改造为代表的多元布局,能够有效实现补短板、锻长板、除隐患的产业发展目标。二是新增项目带来的附加价值。传统领域基建投资会带动初级材料的采购和二次加工等基础原材料行业,通过新增项目可以向绿色生态、环保、5G、数据中心、数据库等倾斜,在投资结构上进行调整,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进而带动更长期的宏观经济发展。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19个省份的重点项目数量合计2.371万个,较上年增长9.4%;年度计划投资额合计9.91万亿元,同比增幅达到17.2%。今年前5个月,国家发改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48个,总投资6542亿元,同比增长215%,创下历史新高。其中,大项目带动作用明显,期内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0.2%,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3.3%。从行业指标看,2022年以来,建筑业PMI持续保持在临界点50%以上,尤其5月份的土木工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达到62.7%、59.1%,连续3个月处于高位景气区间。不过,疫情影响开工,存在基建强、施工弱的现状。因为流程问题带来的基建投资增速与终端施工的“冷热不同步”,也将在下半年有所扭转。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