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凝聚行业力量推动铝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2021年赤泥综合利用交流推广会召开

   2021-12-07 中国有色金属报
52
核心提示:作者:郭沛宇赤泥的大规模低成本消纳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如何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始终备受业界关注。12月5日,由中国有色金属

作者:郭沛宇

赤泥的大规模低成本消纳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如何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始终备受业界关注。12月5日,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主办、中铝集团和锦江集团联合协办,多家企业大力支持和协助,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赤泥综合利用推进办公室、铝业分会、中国有色金属绿色低碳发展创新联合体和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承办,旨在凝聚产业共识、促进多方合作、鼓励协同创新、探讨赤泥综合利用途径、推动铝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2021年赤泥综合利用交流推广会”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范顺科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建平,杭州锦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张建阳致辞。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贺志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赤泥综合利用推进办公室主任王吉位、常务副主任曾庆猛、铝业分会常务副秘书长孟杰,魏桥集团、国家电投、东方希望、博赛集团、香江万基、柳林森泽、广铝集团、天桂铝业等氧化铝企业,以及建材、交通、钢铁领域企业,有关地方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及投资实体等单位代表共180余人参会。开幕式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轻金属部主任李德峰主持。

一直以来,赤泥如何实现大规模低成本消纳尚未找到经济可行的好办法。近年来,国内外技术和产业攻关虽在选铁、建材、路基以及功能性材料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相较其庞大的体量,成效仍十分有限。

范顺科在讲话中指出,中国作为全球铝工业大国,2020年铝土矿产量全球占比24%,进口量全球占比80%;赤泥产生量全球占比55%,约1亿吨左右。

截至目前,赤泥历史堆存已超10亿吨,其环保风险一直是行业“心病”。为此,有色协会今年专门成立了“赤泥综合利用推进办公室”,希望通过搭建行业平台,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引导企业切实做好赤泥的污染治理、风险防控和土地复垦,力争在减量化、资源化等方面取得突破。

就做好赤泥综合利用推进工作,范顺科提出三点要求:

第一,做好行业调研。从骨干企业开始,开展全面调研,摸清行业赤泥排放、堆存、复垦、资源化利用等基本状况。

第二,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主动向国家有关部门汇报,积极争取国家资金、税收优惠、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有效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集中用于赤泥综合利用的科研投入及成果转化,促进赤泥治理和生态修复产业发展。可以积极探索推行“揭榜挂帅”等方式推进工作。

第三,稳步推进赤泥综合利用各项工作。赤泥综合利用的重点工作要从减量化、资源化两方面推进。一是要力争实现源头减量。一方面,氧化铝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通过提高融资效率等技术经济水平,减少赤泥产生量。另一方面,适当提高氧化铝进口比例,减少铝土矿进口数量。二是要努力实现资源化利用。构建产学研用贯通、跨行业协同创新的合作格局。密切关注国内外大型铝业公司的治理新动态,积极探讨赤泥大规模资源化利用可行性路径。他同时指出,赤泥治理是一项复杂系统性的工程,务必做好赤泥安全堆存和复垦工作。一是要建立健全赤泥产生、贮存、运输、综合利用全过程的污染环境防治责任制度,防范赤泥对环境的污染。二是探索与可再生能源领域合作,在赤泥库上建设光伏发电,开展绿化行动,提升行业企业碳汇等。

范顺科表示,希望全行业携起手来,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站在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高标准严要求,处理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共同推进铝工业高质量发展。

3月,国家发改委联合科技部、工信部、生态环境部等10部委印发了《关于“十四五”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包括赤泥在内的新增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要达到60%,存量大宗固废有序减少,这为行业推进治理综合利用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

众所周知,赤泥是铝行业排放规模最大的固体废弃物,也是资源综合利用的重点领域之一。截至2020年底,全球赤泥累积堆积存量超过50亿吨,目前,对于每年2亿吨的速度增加,赤泥堆存造成的环境问题,正在严重威胁铝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全球铝行业面临的共同挑战。

就赤泥综合利用与探索方面,刘建平在致辞中表示,中铝集团坚持创新引领,协同有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同行企业多渠道推进赤泥综合利用。在提取有价金属元素、制备吸附剂、生产建筑材料、制备新型功能材料、进行土壤化复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果。中铝集团制定了铝产业赤泥综合利用行动方案,并整合资源,成立了赤泥综合利用技术中心。

刘建平表示,下一步,中铝集团将以绿色、高效、高值、规模化利用为重点,加快技术攻关,完善标准体系,创新管理机制,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力争到“十四五”末,新增赤泥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存量赤泥有序减少,将赤泥综合利用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产业。

推动赤泥综合利用,加快绿色发展,创新发展,是铝行业共同担负的重大使命。刘建平指出,要增进团结之力,为加快赤泥综合利用、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要坚持创新之要,凝聚行业力量,破解孤岛现象。要坚定融合之道,大胆打破行业界限,突破行业发展“内卷”,探索跨界跨行业的工艺、技术、设备和流程的合作互动。他强调,尤其是快速促进有色和钢铁、化工、建材、交通等行业企业间的区域流程优化整合,互融相嵌,实现工艺和流程再造,形成更多的实践成果,开拓更广的利用空间。他表示,中铝集团将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合作发展模式,加强与业界同仁的技术交流,产业合作,共同为中国铝工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目前,绝大部分赤泥仍以堆存的方式处置,对土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了一定威胁,并已逐渐成为限制氧化铝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近年来,赤泥干排技术取得较大进展,堆存效率大幅提高。

张建阳表示,杭州锦江集团作为国内主要的氧化铝生产商和供应商,始终围绕国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题,积极践行“蓝天碧水绿地、高质量健康发展”的绿色发展理念。近年来,锦江在赤泥无害化、资源化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并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他希望与行业同仁、业内的研究机构专家学者交流探讨,深入合作,携手推动氧化铝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成为赤泥综合利用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为我国固废资源化利用注入更强的基础性研究支撑。

在主旨报告环节和技术交流环节,来自全国的多位教授、专家就赤泥综合利用研究与成果进行了分享。两个环节分别由孟杰、曾庆猛主持。

主旨报告环节,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总工程师韦洪莲通过视频重点围绕国家绿色发展新理念、提出的一系列顶层设计制度安排和决策部署,对固废污染防治进行了讲解。

曾庆猛以题为《抓好联合攻关,推进赤泥综合利用产业化》,中铝集团科技创新部规划处经理汤林志以题为《赤泥综合利用的工业化路径探讨》,中南大学教授李小斌以题为《面向氧化铝工业赤泥零排放:源头减排与大宗处置》,东北大学/东固技术研究院教授张廷安以题为《基于平衡固相重构的源头阻断的赤泥治理方案(CCM)的研究进展》,杭州锦江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员王明理以题为《赤泥综合利用的技术研究与实践》,中铝集团首席工程师尹中林以题为《赤泥综合处置技术现状及其技术需求分析》,长安大学教授潘爱芳以题为《固体废弃物高效利用与环保和经济的发展——以广西华昇赤泥为例》分别作了专题报告,同与会者分享了近年来赤泥研究新技术、新成果、新理念,为赤泥综合利用提供了更多技术探索路径。

技术交流报告环节,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倪文以题为《复盐效应理论和硅的四配位同构化效应理论及其在赤泥综合利用中的应用》,宝武集团环境资源科技有限公司高级业务总监彭程以题为《转底炉处理赤泥综合利用技术介绍》,中铝环保节能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刘万超以题为《新形势下赤泥综合利用技术方向和产业发展模式的思考》,北京洛华宏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朝侠以题为《回转窑成套装备利用赤泥技术》,广州大学教授陈忠平以题为《赤泥多固废协同激发改性与规模化高值路用关键技术》,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冶金工程分院副院长李荣华以题为《高铁赤泥综合利用技术探讨》,上海百奥恒新材料有限公司总裁、首席战略官杨晓滨以题为《赤泥与多固废协同改性制备低碳胶凝材料》,分享了在处理赤泥实际应用中,从经济、环保、规模应用、资源化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与难点分别作了专题交流,为赤泥综合应用的实践落地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另悉,为开好此次交流推广会,12月4日下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赤泥综合利用推进办公室先期组织20余家氧化铝企业代表召开了赤泥综合利用工作座谈会,听取了企业代表的意见和建议。范顺科出席会议并讲话,张建阳、中铝股份科技与发展部总经理陈学森等与会代表出席会议并作交流发言。王吉位主持会议。曾庆猛介绍了协会赤泥综合利用推进办公室成立后积极开展的赤泥综合利用工作相关情况。通过交流,与会人员形成有关共识。范顺科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有色协会十分重视赤泥综合利用工作,下一步,要充分利用好新成立的推进办,增强工作紧迫感,加快推进相关工作,争取早日取得有效成果。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