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创新驱动提升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2021年战略稀散金属论坛在湖北武汉召开

   2021-11-29
70
核心提示:为了更好地践行服务政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企业的宗旨,推动稀散金属产业健康发展,11月25日-26日,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

为了更好地践行服务政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企业的宗旨,推动稀散金属产业健康发展,11月25日-26日,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主办的以“战略稀散金属材料技术发展与应用”为主题的2021年战略稀散金属论坛在湖北武汉召开。会议吸引了140余名稀散金属行业代表参会,集成创新资源,形成创新合力,畅谈稀散金属行业发展市场前景。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常委、副会长段德炳,湖北省鄂州市党组成员、副市长卢辉,武汉拓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卢鹏荐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英国国际小金属贸易协会(MMTA)主席唐娜·沃尔什通过视频致辞。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兼稀有稀土金属咨询与协调部主任胡德勇主持论坛开幕式。

开幕式上,段德炳简要介绍了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前三季度市场运行情况。他表示,稀散金属是有色金属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品种多、应用范围广、战略地位高等特点,是国防科技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材料,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和新能源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段德炳表示,协会党委书记、会长葛红林在稀散金属分会成立大会上提出的“四个高度重视”值得稀散金属行业企业重点关注和深刻领会。为此,段德炳谈了四点认识。一是稀散金属行业要凝心聚力,加强团结协作,加快推动全行业高质量发展步伐。二是要深刻认识创新驱动的重大意义,把握好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三是要顺应绿色发展趋势,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上展现新作为。四是要注重风险防控,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堤坝。

卢辉在致辞中指出,稀散金属具有极为重要的用途,是当代高科技新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鄂州市委市政府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均开展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科技强市建设的实施方案》,实施了《鄂州市“333”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计划》等政策,实现了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翻番。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施“一事一议”政策,配套土地、资金、项目、金融等方面支持,有效地促进多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户鄂州。

卢鹏荐表示,新材料产业是国家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而高纯金属材料提纯技术,更是成为制约国家半导体材料,特别是军用关键材料“卡脖子”和禁运问题的核心。下一步,武汉拓材将继续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带领下,不断改革创新,努力打破国外核心技术材料封锁,实现关键材料的国有化。

唐娜·沃尔什女士在视频致辞中指出,稀散金属市场在全球商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终端用途,从消费电子产品的电容器、可充电电池的金属阴极,再到光伏太阳能电池和半导体材料都有着充分的体现,很高兴MMTA能够继续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保持合作关系。

开幕式主题报告环节,武汉理工大学教授白玉作《中美关系对我国经济的深刻影响及其发展对策》主题报告。主题报告从25日开始,贯穿整个大会,主题覆盖行业应用、技术发展、市场前景、工业实践等方面,全方位打通业内各品种间的关联环节,引导推动稀散金属行业高质量发展。卢鹏荐、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潘锦功、扬州宁达贵金属有限公司总经理樊红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孙聂枫、隆华科技集团靶材事业部总经理张雪凤、中铼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扶元初、国信证券公司有色金属首席分析师刘孟峦、有研资源环境技术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王良士、阿格斯稀有金属市场分析师安德鲁·迪塞尔等十余位行业专家和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分别围绕“高纯金属市场发展前景”“碲化镉光伏一体化在中国的进展”“锗高纯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国内外磷化铟生产技术和应用进展”“ITO靶材在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应用进展”“有关铼产业发展和工业实践的一些看法”“全球铯铷资源与市场前景”“我国镓行业发展现状”“全球铋、硒、碲、铼市场分析”“第三代半导体的发展与应用进度”等内容展开探讨。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