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中信重工65载:创新逐梦 制造强国

   2021-10-28 中国有色金属报
55
核心提示:作者:刘京青 张娜娜  在世界最大最先进的18500吨油压机上,直径7.7米的特大轮带正在紧张锻造;矿山厂重数车间装配平台上,三
作者:刘京青 张娜娜
 
  在世界最大最先进的18500吨油压机上,直径7.7米的特大轮带正在紧张锻造;矿山厂重数车间装配平台上,三台智能重型T3.20悬臂式隧道掘进机下线交付;自动化生产车间里,特种机器人“家族”整齐亮相。这里是中信重工洛阳总部,记者眼前的这一幕幕震撼呈现,是中信重工为自己65岁生日的献礼,也彰显着这家有着红色基因传承的共和国长子的责任担当。
 
  10月15日,中信重工召开建厂65周年创新发展大会,以新产品交付、发布“十四五”发展规划、22个重大合作项目签约的特殊形式,致敬过往,面向未来。正如中信重工党委书记、董事长俞章法在大会致辞中的期待:站在新起点上,中信重工将瞄准世界一流,主动担当实业报国、制造强国初心使命,坚定不移筑牢国之重器的地位,坚定不移强化硬科技实力,努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战场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征程上贡献中信重工力量。
 
  65年前的洛矿,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在洛阳西郊一片广阔麦田上经过三年艰苦创业,让工厂拔地而起,提前一年全面投产。
 
  65年后的中信重工,伴随着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复兴脚步,传承红色基因,在持续改革创新中,“共和国长子企业”挺起“中国工业脊梁”,成就“重大装备的摇篮”,以代表国家和世界先进制造业的水平的非凡成就,绘就出一副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画卷。
 
  今日之重工,技术中心、科创园、青年公寓等大楼高耸矗立,灯光衬托下,流光溢彩,正成为洛阳涧西耀眼夺目的新地标。
 
  今日之重工,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新旧动能双轮驱动、新产业蓄势聚力,竞争力与日俱增,已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排头兵。
 
  今日之重工,实业报国、制造强国的初心使命历久弥坚,高质量发展之路,步履铿锵。
 
  国之重器 硬核担当
 
  在中信重工技术中心一楼大厅,厂史馆、科技馆新建落成。一个充盈历史厚重,另一个溢满现代科技,向来访者展示着一代代中信重工人初心如磐、创新不懈、逐梦奋斗的历程。
 
  厂史馆里,以时间为轴线,串起了中信重工波澜壮阔的65年,那些重大历史时刻值得铭记。
 
  65年来,中信重工留下了刘少奇、周恩来、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受到习近平、胡锦涛、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习仲勋同志曾任副厂长,纪登奎同志是第一任厂长。涌现了焦裕禄、刘玉华、张邦栋、闫光明、刘新安、杨金安、孙宁等一大批事业的开创者、建设者和奋斗者,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曾担任公司技术顾问,焦裕禄同志在这里工作战斗了9年。如今,焦裕禄精神、刘玉华姑娘组、“万斤钉”精神、二次创业精神、杨奎烈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已成为中信重工企业的精神谱系,开展并形成了“践行焦裕禄精神贯标活动”“全员贯彻工匠精神”的中信重工特色实践。注重挖掘红色资源,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焦裕禄精神、习仲勋高尚品质等中信重工得天独厚的红色基因,已经深深溶入中信重工人的血脉,成为中信重工创新发展的动力之源。
 
  承载着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深切关怀,在历史和现实的激荡中,新一代中信重工人循着几代洛矿人奋力拼搏、甘于奉献的足迹,汲取继续前进的磅薄力量,获得走向未来的宝贵启示。
 
  不忘实业报国初心,牢记制造强国使命。65年来,中信重工以打破国外技术封锁、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彰显硬核担当。从密云水库工程、长江三峡水电站、小浪底水电工程、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项目,到国产航母、神舟飞船等“卡脖子”关键技术及装备,中信重工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装备的研制任务,相继推出了一批堪称“国之重器”的重大技术、重大产品、重大工程。
 
  国家民生、逐梦深蓝、砺剑长空......每一项“卡脖子”技术突破都是中信重工自主创新的有力见证,每一件装备研制应用都映照了中信重工的硬核担当。
 
  2009年,习近平同志来中信重工视察时指出:“来到以后感到很亲切,看了以后感觉很振奋、很触动,这里代表了国家和世界先进制造业的水平,希望你们继续努力。”
 
  遵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中信重工始终牢记践行国家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企业使命,以创新引领,坚持“两个一切”和“顶天立地”的研发理念,积极投入国家和行业“卡脖子”技术攻坚,争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力军。
 
  目前,公司累计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机械产品350余万吨,完成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等国家及省部级重点课题4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国家、省部级奖项270项。拥有59项核心技术,其中国际领先技术8项,国际先进技术15项,国内领先30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2项,保持国内或相关领域记录33项……一个个闪亮的数字背后,是中信重工创新能力、制造实力的不断攀升。
 
  先进制造 步履铿锵
 
  步入中信重工现代化的生产车间,“比贡献、激活力”“决战决胜”“献礼”“精彩开局‘十四五’”等口号、标语,醒目悬挂。
 
  世界最大最先进的1.85万吨油压机上,直径7.7米的特大轮带正紧张锻造。大型阳极炉、RP200-160高压辊磨机、Φ6.4×11.15m溢流型球磨机、国内最大规格CSM-1500立式搅拌磨等一大批特大型装备正在有序加工装配......场面轰鸣火热,工人们干劲满满,参观者们热血沸腾。
 
  65年的发展,中信重工已构建起以世界最大的1.85万吨自由锻造油压机组为核心的高端重型装备制造体系,包括重型冶铸、重型锻造、重型热处理、重型机加工、重型铆焊、重铸铁业在内的完备制造流程,形成了行业领先的竞争优势。从新中国第一台提升机到国内制造业单项冠军,中信重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行业瞩目的成就。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中信重工磨机不仅成就了一个产业,而且成就了中信重工,引领中信重工站立行业潮头,建功中国矿业,建功制造业发展壮大。
 
  无论是闪耀首钢秘鲁铁矿的四台中信重工溢流型矿用球磨机,还是挺进“世界屋脊”海拔4500米的西藏甲玛项目磨机,或是拥有“总理项目”称号的赞比亚谦比西铜矿项目磨机,或是世界最大最先进的SINO铁矿项目6组12台大型磨机,亦或是中国对塞最大投资项目——塞尔维亚紫金铜业项目四台高端矿业核心装备……依托大型矿用磨机这一闪闪发亮的技术装备,中信重工已实现了球磨机、自磨机、半自磨机、高压辊磨机、旋回破碎机、圆锥破碎机、立式搅拌磨、半移动式破碎站、井下提升装备等九大装备对矿业领域核心产品的全覆盖。全球独具的矿山装备成套优势、全球最先进的选矿工艺技术、矿山重型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世界一流的矿山装备制造平台,这一切,让中信重工在世界矿山装备制造行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
 
  继2016年首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荣誉之后,2019年底,中信重工凭借矿用磨机的卓越表现,再次荣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以营销、技术、生产、质量、管理等全面进步,中信重工矿物磨机创下了大大小小近1500台的市场业绩和品牌价值,成为当前中信重工在海内外重型装备市场的开路先锋和一张亮眼名片。
 
  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中信重工矿物磨机的发展历程,映照了中信重工制造的步履铿锵。
 
  从国内第一台2.5米提升机、大型竖井钻机、高压辊磨机,世界最大规格球磨机、半自磨机、自磨机;到第一套千万吨级大型露天矿成套设备、第一套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最先进的纯低温余热发电生产线、第一套大型矿井提升机新型闸控系统、联合研制第一台120MN张力拉伸机、国内单条最大的1200t/d活性石灰生产线;再到世界上钻孔直径最大、深度最深的竖井钻机,Φ5米敞开式无轨运输硬岩掘进机、国内首台城市地下空间竖井掘进机,国内首台套实战列装应用的智能消防机器人、煤矿井下巡检机器人,国内首批10MW风电单桩和吸力筒……
 
  “第一”“首创”“最大”“最先进”……这些原本代表“唯一”和“稀有”的字眼,在中信重工65年的发展历史中,却频繁出现了数百次。将创新融入血液的一代代中信重工人,正以接续奋斗,推动实现一个又一个突破。
 
  在重大技术装备方面,中信重工先后研制并创造出共计232项国内(世界)记录,一次次增强着中信重工“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先进装备制造企业”的信心和底气。
 
  创新赋能 智能提升
 
  10月15日上午,在矿山厂重数车间装配平台上,3台智能重型T3.20悬臂式隧道掘进机在近300位参观者的见证下,批量化下线交付。
 
  这是中信重工通过开放创新,借助5G和“互联网+”平台,融合远程控制、故障诊断等控制系统,自主研制出的新一代智能化T3.20悬臂式掘进机,对进一步推动了国产硬岩掘进装备的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这边,在中信重工自动化生产车间,中信重工特种机器人家族整齐亮相。
  不同于矿物磨机等中信重工核心主业,以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为代表的新产品、新产业,则是中信重工发展的新活力、新动力。
 
  “十三五”以来,中信重工高层以“智能+”思维,以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为着力点,坚持“传统动能+新动能”双轮驱动发展,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以机器人、海上风电、掘进装备、高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产业。
 
  2015年,中信重工借力资本市场,通过投资并购,快速切入“特种机器人”领域,中信重工机器人产业开启了从无到有、从高起点起步到快速布局发展再到跻身世界机器人公司第一梯队的爆发式增长期。先后在浙江、江西、福建、山西等多个省市地区建立特种机器人产业化基地,并实现消防机器人消防系统、石油石化企业的全面列装,共实现了约3000台套的销售订单。成功进军国际特种机器人市场,并与俄罗斯、塞尔维亚等“一带一路”沿线4个国家及地区签订机器人产销合同。
 
  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正成为中信重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将成为中信集团智能制造的新亮点。
 
  伴随着智能化深入,中信重工机器人产业正从“特种机器人”到“重载工业机器人”的延伸拓展再提速。
 
  国家工信部项目海上作业液压打桩锤已于今年8月21日完成厂内联动试车,当前正按节点计划有序推进陆上锤击试验。液压重载机械臂于8月底完成厂内课题验收。重型轮式摆臂清洗机器人于8月22日交付上海华润大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并现场一次调试成功,船坞施工作业效果获得客户高度肯定。磁力爬壁机清洗器人凭借体量小、操作便捷、单台套投资成本低等优势,快速实现市场化突破和批量化订货,并受到舟山“南洋之星”船业有限公司客户好评。
 
  市场需求,折射智能化、绿色化升级趋势和产业发展方向。把握发展机遇,中信重工加快智能化发展步伐。
 
  2019年10月,“中信重工特种机器人制造智能化工厂项目”获国家验收,彰显了中信重工以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提升核心制造能力,打造智能化产品新增长点的实力和战略定力。
 
  当前,中信重工磨机产品已有80%关键零部件实现三维数字化设计应用。预计年底前,可实现磨机整机的三维数字化设计工作。与华为、明阳智能建立战略合作,快速推进智能矿山、智慧煤矿建设,以示范项目打造,抢占市场先机。今年7月底,中信重工拿下宜阳智能化骨料装车物流系统合同项目,成为目前中信重工智能化领域最大单项合同订单。
 
  海上风电产业正成为中信重工新的发展增长极。2020年4月漳州基地成立,短短9个月时间,漳州基地创造了当年签约、当年落地、当年出产品、当年交付客户的“漳州速度”“漳州经验”,并形成了融“战略合作+生产基地+市场布局”一体化的“漳州模式”。
 
  通过联合开发,中信重工攻克海上风电基础施工核心装备——大型液压打桩锤和嵌岩桩钻机的研制难题。与重庆大学合作创新,共同承担了工信部课题“海上作业液压打桩锤项目”,通过创新研发,打破了海上风电液压打桩锤的国际垄断格局。完成了1000-1600kN·m型号嵌岩桩钻机产品系列化设计,打破了国内大直径桩基施工特种装备依赖进口的局面,并形成了首台套市场订单。
 
  在掘进装备领域,合资建立中信铁建重工掘进装备有限公司,为洛阳地铁制造交付了14台“牡丹号”盾构机,有效支撑公司产业拓展。联合研发设计出国内首台Φ14m城市地下空间竖井掘进机,并完成厂内试装,正进行现场试验,中信重工成功跻身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新产业领域。
 
  在核电新材料领域,中信重工紧跟国家战略创新突破,其铸锻件产品系列已涵盖核电产业链的安全端锻件,实现了部分高端核电部件的国产化。其中,核电阀体用超低碳奥氏体不锈钢研发成功,不仅丰富了高端不锈钢产品的种类,而且提升了中信重工不锈钢高端装备的核心竞争力。
 
  带领工人们创新攻关出国内首台提升机的焦裕禄不会想到,从建厂初期单一的生产提升、洗煤设备,到如今重型装备、关键基础件、工程成套、备件服务、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高技术产业等重大技术装备和整体解决方案,中信重工的产品已涵盖矿山及重大装备、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能源装备、特种装备四大领域。各板块、各领域专业化经营、差异化竞争,各产业辗转腾挪,新领域多点开花,中信重工的发展潜力正在释放,产业布局正逐步优化,发展活力正奔涌澎湃。
 
  携手奋进 蓄势扬帆
 
  全员同庆时刻,此次创新发展大会上,22个重大合作项目签约,主客面对面畅叙友谊、真诚交流,将各方再次紧紧连结,这样的携手奋进、合作共赢,是中信重工扬帆远航的底气所在。
 
  65年来,中信重工以开放合作,以大格局、大气势、大气魄的格局思维,不断扩展“朋友圈”“合作圈”,结交了江铜集团、铜陵有色、紫金矿业、中国黄金、海螺集团、塔牌集团等120余家战略客户,打造了由300余家单位组成的合作共赢圈,成为中信重工行稳致远的宝贵财富。
 
  而随着在市场营销、研发创新、产业经营、资本合作等方面开放合作步伐越来越快,生产力布局工程的加快推进落实,中信重工正坚持开放更为广阔的朋友圈,通过深化战略合作、创新合作、股权合作、产业市场双落地、生产力布局等模式,加强与华为公司、中铁十五局、明阳智能、龙源振华等公司新合作,开创新业务、促进新发展。
 
  65载携手奋进,“洛矿”品牌引领中国制造创新巨变。面向“十四五”及未来,如同中国制造所面临的困局一样,中信重工要取得价值体现、产业格局、智能制造、党建文化、质量效益的5个方面标志性成果,既面临“双碳”目标新挑战,也拥抱着“智能+”发展新机遇。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中国有色金属报社,访问yuanben.io查询【AELVW64Z】获取授权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