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两次“从零开始”的故事——访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宗信

   2023-06-01 中国有色金属报
64
核心提示:刘希曈/摄1962年,王宗信毕业于西北大学物理系半导体专业后被分配到冶金部有色冶金设计总院(中国恩菲的前身,以下简称有色院或


刘希曈/摄

1962年,王宗信毕业于西北大学物理系半导体专业后被分配到冶金部有色冶金设计总院(中国恩菲的前身,以下简称有色院或中国恩菲)。根据专业,他入职后被安排在有色院一处一科。“一处是从事稀有金属工程设计,有较高保密级,人事档案、技术档案都是单独保管的。”王宗信说,“这对于刚入职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神圣的,也让我备感自豪。”而这,也意味着有更多的责任与担当。从这里起步,王宗信将凝结着自己智慧与汗水的职业记忆留在了中国恩菲。他历任305设计队队长、技术处处长、全质办主任、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副总工程师等职。从这里开始,他与公司发展同行,与时代发展同步,兢兢业业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我的职业生涯可以说做了两件具有开拓性的工作,就算是两次‘从零开始’吧。”当午后的阳光暖暖地照进窗户,85岁的王宗信安静而闲适地坐在扶椅上,思路清晰地向笔者讲述着对有色院的那一段深深的记忆。
  第一次“从零开始”
  ——筹建选矿实验室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暖大江南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激发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创业热情。那一年,王宗信担任有色院选矿室主任,当时,党中央号召工业学大庆,包括冶金部在内的各部门都派参观团去大庆学习取经,王宗信也参加了。“通过学大庆,大家共同的感受是:科研与设计不能分家,搞设计就必须搞科研。”王宗信回忆说,正是因为对科学技术重视程度的提高,在这年的11月份,有色院的名称增加了“科研”二字,由最初的“北京有色冶金设计总院”更名为“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从此,设计院正式开始走上了名副其实的设计、科研相结合的综合发展道路。在建设部号召设计院建立科研基地的大背景下,有色院选矿室的筹备工作也着手行动起来,白手起家、从零开始筹建实验室。
  “可以说这在当时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王宗信回忆说,“目标定下来了,但我们只有设计经验,没有科研积累,赤手空拳建实验室,一没场所、二没人才、三没设备、四没项目、五缺少现场实践经验,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是,科室的一帮有志青年共同认为:既然选择了前行,就要义无反顾向前行。没有人才,就到各处去“挖”、去找;缺少设备,就从其他单位“淘”来闲置或者淘汰废弃的“破烂儿”,就这样一点点添置,开展实验的设备基本上就凑齐了。
  紧接着的问题是科研项目从何而来?这让王宗信又犯了难。“过去的设计项目都是国家下达、拨款,如今要自己主动去找项目。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设计人员既缺乏市场意识,又没有科研经验,从哪里着手去找项目呢?我们只能发挥优势,从自己的专长下手。我们一家一家去拜访之前设计的选矿厂,询问有没有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有没有改造提升的需求。”王宗信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福建省清流县的一个钨矿项目负责人找到我们,表示愿意出资开始试验,帮助他们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矿石品位。”王宗信回忆说,“听到这个消息,大家几乎要高兴地跳起来。”为做好这项工作,选矿室四分之一的员工都需要到项目上,投入到试验中。采样组、工艺组、设备组、化验组成立起来,从项目准备工作开始,到矿石的采样、碎矿、重选,每一个流程中的取样点、流程点,每一个细节都要充分考虑到。对项目规程、试验目标的确定需要一次又一次地磨合洽谈。
  随着项目的进展,出现的困难也越来越多,有来自科研工作自身的难题需要攻克,同时,还要克服艰苦的生活条件。“项目地处福建省境内,属丘陵地带,气候潮湿,一天难得见到太阳,有时看着太阳出来了,想赶快把被子拿出去晒一晒,结果不一会儿又下起了雨。”王宗信对那段艰苦的岁月记忆犹新,“天气湿热,工作服很快就湿透了,但一个星期也晾不干,最后只能靠体温烘干。”
  “就是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收入也并不高,但是没有一个人偷懒耍滑、磨洋工,大家都是一心一意地扑在工作上。”王宗信说,正是在团队成员艰苦奋斗的努力下,试验项目预定的目标顺利完成,钨精矿品位得到了显著提高。
  如今,再回忆起那段过往已久的创业历程,王宗信仍然坚信一条亘古不变的硬道理,那就是:要创业,就必须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还要有信心和耐心。
  第二次“从零开始”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是一个新的起点。“市场经济是人才的竞争,也是技术水平的竞争,只有开发出物美价廉的技术和产品才会赢得市场份额。”王宗信说。时钟拨回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质取胜愈加重要。
  从1986年开始,有色院开始建立并推动质量管理体系工作,从建立健全管理机构、抓质量教育入手,逐步开展和强化全面质量管理,实现了由传统管理向现代化质量管理的转变。任职技术处处长的王宗信在这一段时间也兼任了全质办主任。上任全质办后,他立即参加了质量管理体系的国际标准培训,紧接着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在当时这些工作都是新鲜事物,只有先学习国际标准,熟练掌握后才能逐步因地制宜地调整为国家标准。边干边学的过程也是增强质量意识的过程,但同时也是克服困难的过程。“当时全质办只有3个人,没有现成的教材,我们就一起收集资料,自己动手编写教材。”王宗信说,“接下来我们举办了中层、班组长、科室主任等多期培训班,再通过全院广播进行宣讲,让大家都对质量加强认识、加深了解,才能谈及提高质量意识、做到‘心中有客户,心中有质量’。”
  在当时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要以质量为服务、技术和产品的标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认识质量只是第一步。“我们要以标准化的方式来进行质量管理,就要建立质量体系。”在王宗信的主持下,有色行业第一部质量管理手册诞生了。“我们要明确质量管理的宗旨,再结合国际标准的细则建立适用于我们自己的实施细则。”王宗信说,“过去我们是粗放式的管理,各个专业、流程都各自为政,现在要用一个系统的思路、从全链条的视角去管理,把每个环节的要求、标准进行明确和细化。同时,30多人的内部质量审核员队伍也建立起来了,质量管理的各项工作逐步开展,在这方面,有色院算是比较领先的。在有色设计系统的会议上,我向行业介绍了我们质量管理的情况,之后也把一些体会和经验推广到了其他设计单位。”
  1991年,有色院率先通过了ISO19001质量体系认证,这为提升有色院的市场竞争力,加强品质管理,适应品质竞争创造了良好条件。时至今日,在质量强国战略深入实施的过程中,回望当初从无到有的拓荒历程,仍然值得王宗信骄傲和自豪。
  无论是白手起家在艰苦环境中创办实验室,还是为适应市场需求开展质量体系建设,都需要耐住性子在实践中锻炼。“工程设计是整个工程建设的灵魂。设计是把科研成果潜在生产力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科研成果不是现实的生产力,只有通过工程设计让一个企业拿出产品来,这个产品才是现实生产力。”作为一名技术骨干,王宗信用他的专业素养带领团队助力中国恩菲高质量发展。同时,作为一名管理人员,王宗信对于人才的培养也同样重视。“一个单位要构成一个合理、完整的技术体系,领军人物和技术精英不可或缺,人才是一个单位生存发展和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石。”回望走过的路,王宗信谈道。
  在王宗信的讲述中,表达着对中国恩菲矢志不渝的热爱与关心。他说:“在有色院工作30多年,已经有了深厚的感情。现在的恩菲人仍然在做‘从零开始’的事,我为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