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依托云南“三大王国”资源优势 构建行稳致远的学科群体 推动昆明理工大学高质量发展

   2023-04-04 中国有色金属报
71
核心提示:昆明理工大学是云南省规模最大、办学层次和类别齐全的大学,建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22个

昆明理工大学是云南省规模最大、办学层次和类别齐全的大学,建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22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149个,省部级创新团队56个。其中,真空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转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新序列建设;培养了30多万名有色行业人才和一大批以杰出的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学者,现有院士、杰青、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122人。
  昆明理工大学依托云南省“有色金属资源王国”的优势,以地质学、测绘科学与技术等为支撑学科,以冶金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业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为主干学科,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有色学科群”。2025年前后,我们的冶金工程及主干学科要建成国内外有影响的一流学科,这也是昆明理工大学的发展目标。
  昆明理工大学主动适应有色金属产业需求,瞄准有色行业世界性难题,积极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破解产业“卡脖子”难题,涌现出了一批一流科技人才和卓越领先的科技创新成果,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其中,“有色金属共伴生硫铁矿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技术建立了“硫化矿物流体包裹体活化浮选理论”;首次提出了“深度选硫不选渣”的学术思想和全新的技术路线,形成了以“多晶型硫铁矿同步回收-表面疏水性控制深度精选-高温过氧焙烧脱硫制酸-直接联产合格精铁矿”为核心的新技术体系。
  “新型微波冶金反应器及其应用的关键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该技术发明微波冶金新技术及多源大功率微波反应腔分布耦合技术,实现兆瓦级高功率和大型微波谐振腔集成,建立了大型化、连续化和自动化的微波冶金生产线,实现万吨级成套装备自主创新;揭示了物料电磁特性随温度变化的演变规律;围绕焙烧、还原、熔炼等典型冶金单元过程,探明强化反应新机制,为工程装备开发与工业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有色金属熔池熔炼炉旋流混沌强化供热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技术将混沌数学理论引入冶金工程技术创新,实现了混沌流强化热质传递基础理论的重要突破;研发了“顶吹、底吹、侧吹”3类炉型相适配的高性能新型喷枪设计技术和旋流混沌强化供热成套技术,并推广应用于云南、内蒙古、四川等地的有色冶炼厂和赞比亚、刚果(金)、越南等国的铜冶炼厂,实现了节能降碳高效化。
  “有色冶金熔炼炉富氧混沌流非线性强化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昆明理工大学与金川集团、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了22年的联合攻关,取得了高氧化镁镍钴原料火法冶炼理论的重大突破和技术创新。该技术率先提出了冶金炉窑最低燃耗供热法则和最低燃耗供热模型,构建了熔炼炉混沌流强化数学模型;研发了有色冶金富氧混沌流强化熔炼技术体系,攻克了喷枪自主设计难题,应用于镍、铜、锡等复杂有色金属资源富氧顶吹熔炼;研发了高压超音速全氧顶吹自然熔炼技术,应用于二次铜镍精矿冶炼过程。
  “复杂锡合金真空蒸馏新技术及产业化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技术创建了复杂锡合金真空蒸馏理论体系,开发了复杂锡合金真空蒸馏新技术,实现了锡冶金产业的技术升级;助力云锡冶炼退城入园项目,引领了世界锡精炼技术发展,树立了锡行业高质量发展新标杆。
  昆明理工大学“生于有色,立于有色,强于有色”,大力推行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支撑有色行业高质量发展,是昆明理工大学的不变初心,也是我校69年发展的浓重底色。我校将一如既往地奋发努力,构建行稳致远的学科群体,为有色行业发展输送优秀人才、提供优质科技服务。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能够一如既往地支持我校发展。同时,也期待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攻关和企业发展等方面,与我校进一步加强日常联系、深化日常交流、丰富合作内容、提升合作层次,共同凝聚有色行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共同谱写有色产业创新发展新篇章。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