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美债收益率或将上行 贵金属逐步承压

   2021-12-27 中国有色金属报
46
核心提示:作者:龚鸣 吴梓杰2021年,贵金属呈现出高位震荡态势。虽然政策收紧逐步落地,但由于美债利率上行始终不流畅,贵金属下行幅度不

作者:龚鸣 吴梓杰

2021年,贵金属呈现出高位震荡态势。虽然政策收紧逐步落地,但由于美债利率上行始终不流畅,贵金属下行幅度不大。

1-3月,因境外经济强劲复苏,市场风险偏好显著抬升以及政策收紧预期在前,贵金属价格自年初的1950美元/盎司高位回落至1700美元/盎司下方。3-6月,通胀水平显著抬升,通胀预期再度走强,贵金属修正前期过于悲观预期,回升至1900美元/盎司附近。6月后,鲍威尔开始就Taper问题与市场反复沟通,贵金属价格在明确Taper预期后,陷入1750-1850美元/盎司的区间反复震荡,直至10月宣布Taper落地,市场显示交易Taper靴子落地的利空出尽,小幅上行。再在实际开启Taper后转为交易加息预期再度下行。

白银今年走势与黄金基本一致,跌幅更大。节奏上由于工业属性的扰动,上半年强于黄金,下半年大幅弱于黄金。

美债收益率面临上行压力

美债收益率是黄金之锚。在分析黄金的框架中,美债收益率其实是影响黄金中长期走势的核心。美债收益率的边际变化主要观察四个角度:通胀预期、加息预期、经济增长与美债供需关系。

从驱动因素来看,“暂时性”通胀立不住脚。一是个人可支配收入继续增长,导致商品价格和服务价格有上行驱动。从构成来看,CPI初期上涨的动力主要来自于耐用品高增驱动的商品,当前节点下,个人可支配收入继续增长,支撑消费,去年美国通过QE和财政补贴释放大量流动性,导致个人可支配收入显著抬升,支撑各类消费保持韧性,通胀开始大幅走高。当前,个人可支配收入仍在劳动力供需失衡之下保持增长,因此,商品需求仍又韧性,服务需求有望提速。反映在CPI构成上表现为商品价格增长尚未放缓,服务价格又因租金抬升等因素开始走高,支撑通胀持续上行。二是流动性充裕或继续推动资产价格。目前看,在去年极高基数的水平上,美国M2仍保持13%左右的同比增幅,流动性易放难收,预计M2对于通胀的传导尚未结束。

今年,通胀是影响议息会议Taper的关键因素。今年美联储的政策决策从向市场传递偏鸽预期,到在开启Taper前的犹豫不决,再到Taper落地后果断加速,经过明显的“由鸽转鹰”的过渡,关键因素是对于通胀判断的变化,美联储今年对于通胀的判断从欢迎通胀,逐步到承认通胀,之后又过渡到承认通胀风险。

本轮Taper的时间节点与上一轮周期相比更早,节奏更快,标志着本轮周期政策收紧的节奏可能提前。与上一轮周期相比,本次Taper一是缩减QE启动的时间节点更早。观察核心经济指标,经济复苏的阶段明显早于上一个周期。从就业数据来看,非农就业的恢复比例仅为80%左右,低于上次退出QE接近90%的比例。按当前非农恢复节奏,明年3月(市场预期的加息节点)预计尚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与上一轮周期加息时就业已经恢复到危机前就业水平的150%大相径庭。二是节奏更快。美联储今年开启QE,明年预计加息2次。今年美联储11月开启Taper,将每月购买美国国债和MBS的规模分别减少100亿美元及50亿美元,12月议息宣布自明年1月开始,每月减少购债300亿美元,并于明年3月中旬结束QE。与上一轮周期相比,本次从开启Taper到结束预计仅用5个月时间。在最近一次的议息会议上,鲍威尔表示可能在就业恢复前加息,进一步明确了加息立场。市场预期美联储明年3月结束Taper后进入加息周期。目前,市场基准假设将于明年3月、6月与12月加息2-3次。

供给加大 需求放缓

预计明年美债供给将扩张。一是缩水版的财政政策终获通过,预计将逐步落地,财政支出预期提升,美债有扩大供给的需求以支持后续财政支出。二是美债上限问题大概率将得以解决,限制美债发行的重要约束消除。

Taper之下,美债需求减少,美债收益率有上行压力。与供给侧不同,由于美联储加速退出QE,将减少美债的购买,需求预计将加速减少。供需此张彼消之下,美债收益率有上行压力。

综合来看,以下几点因素支撑之下美债有上行压力:一是通胀压力之下,政策被迫加速收紧,利率水平有望抬升。二是供需缺口闭合未完成之下,经济增长仍有一定驱动,美债实际收益率当前持续处于负值,未能合理反映经济的内在增速预期,有修正的可能。三是从美债供需的角度观察,基建政策的通过扩大了美债发行需求,美债上限对于发行的约束也有望逐步缓和,需求侧又因逐步Taper而下滑。整体来看美债收益率明年上行压力较大。贵金属预计逐步承压。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