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压力与支撑并存 镍价或高位震荡

   2021-11-15 中国有色金属报
56
核心提示:作者:长安期货  10月,镍价重心上移,沪镍最高至16万元/吨附近,伦镍最高至21400美元/吨附近,随着国家对能源价格的调控,以
作者:长安期货
 
  10月,镍价重心上移,沪镍最高至16万元/吨附近,伦镍最高至21400美元/吨附近,随着国家对能源价格的调控,以及下游不锈钢企业生产放缓,镍价承压回落,沪镍成交量下降,持仓量变动不大。
 
  镍矿供应将趋紧 镍铁价格坚挺
 
  9月,我国镍矿砂及精矿进口量568.43万吨,环比下降9.87万吨,略低于前三年同期值;自菲律宾进口量为519.49万吨,占比约91.4%。1-9月累计进口量3313.47万吨,同比增长21.5%。菲律宾苏里高矿区进入雨季,镍矿供应收紧,进口量也将季节性回落。10月后半月,随着镍铁厂及不锈钢厂限产限电的影响,对镍矿采购减少,镍矿价格有所松动。10月以来,港口镍矿库存延续增长态势,截至10月29日,为997.91万吨,跟往年同期相比偏低,但增长较快;其中,中高镍矿为781.56万吨,高品位矿持续维持低位。
 
  9月,印尼镍生铁产量51.49万吨,环比下降3%,自6月达到高位后,连续第三个月下滑,且降幅扩大;以金属量计,9月产量为7.12万吨,环比降0.22万吨。9月,我国中镍生铁产量16.1万吨,高镍生铁产量为14.27万吨,环比下降21.4%。10月,国内限产限电对镍铁生产影响很大,镍铁厂维持着降负荷生产,镍铁产量预计还将大幅减少。由于供应紧张,镍铁价格较为坚挺,高镍铁到厂价稳于1500-1530元/镍。中国9月镍铁进口量为30.65万吨,环比减少4.31万吨,总体还处于相对高位。镍铁价格的高位,对盘面电解镍价格也有明显的带动。
 
  精炼镍进口增加 而库存持续低位
 
  据SMM统计,9月全国电解镍产量约1.43万吨,环比减少410吨(2.79%),主要减量来自于吉林某冶炼厂停产检修,预计10月产量维持在1.4万吨左右。9月,我国精炼镍及合金进口量为35882吨,环比增长21.9%;1-9月累计进口量17.43万吨,同比大增77.5%,进口量的增长,缓解了国内供应偏紧的格局。从库存情况来看,截至10月29日,上期所镍库存为7934吨,期货库存为4907吨,都处于历史绝对低位,对镍价有较强的支撑;下半年来,LME镍库存快速下降,截至10月29日,为14.3万吨,较4月中旬的高位下降约46%,也处于相对低位。
 
  限产限电拖累需求
 
  受到限产限电影响,不锈钢产量降幅明显,9月我国不锈钢粗钢产量为237.46万吨,环比下降15.6%,同比下降14.4%,其中300系产量123.08万吨,环比下降17.3%。不锈钢产量的大幅下降,直接拖累镍需求。9月,印尼不锈钢产量小幅减少0.5万吨至45.5万吨,一改前期快速增长之势。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5.3万辆和35.7万辆,同比均增长1.5倍,增速较前一月有所回落,不过依然保持在高位。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带动对三元电池的需求,进而促进镍需求。据Mysteel统计,8月前硫酸镍产量保持高速增长,9月有小幅回落,环比降4.8%至11.07万吨。
 
  经济下行压力与流动性收紧
 
  宏观层面上,10月中国制造业PMI为49.2%,环比下降0.4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低于荣枯线,各分项指标均不同程度下滑,其中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延长,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量继续减少,限电限产、原材料价格高位、供应结构性矛盾导致生产活动放缓,而新订单指数降幅较小,降0.5个百分点,需求端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10月下旬,随着煤炭系价格下挫带动工业品整体调整,以及部分地区限电缓和,原材料端的约束料将缓解,下游企业或有补库需求,生产活动料有恢复,不过,本身也存在着由“金九银十”消费旺季向冬季淡季的转换,改善幅度料有限。10月,制造业PMI为50.6,较9月回升0.6个百分点,中期不必过分悲观。外围市场上,美联储11月有望缩减购债规模,2022年可能迎来加息,流动性趋紧;同时,美元指数仍有上行潜力,将令有色金属承压。
 
  综上所述,镍矿价格有所松动,随着菲律宾进入雨季,矿端供应将趋紧。能源紧缺背景下,限电及电力成本提高拖累镍铁厂开工,镍铁供应紧张,价格坚挺,对盘面电解镍价格有一定的带动。下游300系不锈钢产量急速下滑,年前限产限电影响恐将延续,硫酸镍产量略有下滑,不过年底是汽车生产旺季,新能源汽车领域用镍有支撑。宏观层面,需要留意经济下行压力与流动性趋紧、美元指数上行。因此,压力与支撑并存,短期镍价或高位震荡。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