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黄金价格高位偏强震荡

   2021-09-06 中国有色金属报
52
核心提示:作者:史家亮  随着疫苗接种率的提升和疫情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美国经济持续修复,通胀高企,就业取得一定的实质性进展,美国金
作者:史家亮
 
  随着疫苗接种率的提升和疫情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美国经济持续修复,通胀高企,就业取得一定的实质性进展,美国金融市场流动性高企,美联储逆回购不断刷新历史新高;另外,越来越多的美联储官员转向“鹰派”,强调美联储应该开始货币政策转向调整。诸多市场现象、市场行为和宏观数据均说明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倒逼美联储进行货币政策转向,缩减购债规模。
 
  一方面是美联储在6月和7月议息会议上均释放了“鹰派”信号,暗示货币政策转向即将来临;另一方面,具有政策拐点“晴雨表”之称的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历年年会主要央行官员都会释放新的信号,或改变政策方向,或采取新的行动,对美元指数美债收益率和黄金均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杰克逊霍尔央行年会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就业持续增长,通货膨胀回归目标,今年开始缩债合适,提供了有关美联储何时缩减购债的线索,但是缩债不会直接传递加息的时机信号。对于疫情,鲍威尔表示,德尔塔病毒带来近期风险,但美国就业前景向好,尽管当前劳动力市场仍然疲软。
 
  鲍威尔讲话整体保持中性,释放了缩债的时间安排,但是没有进一步说明何时及和如何缩减购债,更多的是维持现状,继续关注德尔塔变异毒株和就业,没有出现预期的鹰派倾向,则会出现利空出尽的影响,美元指数和美债收益率均下降,贵金属则上涨。美元指数跌至92.7附近;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降,黄金涨至1810美元/盎司上方,现货白银亦涨至24美元/盎司上方。
 
  贵金属下半年整体弱势观点不变
 
  鲍威尔讲话之后,市场的焦点转向美国8月非农就业报告,这是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关注的核心。笔者认为,9月份美联储的议息会议,美联储将会释放明确的缩减购债规模的信号,明确何时及如何缩减购债,预计11-12月开始缩减购债规模,每月缩减150亿美元,下半年缩减购债规模的货币政策转向难以避免。
 
  鲍威尔讲话中性使得利空出尽,叠加阿富汗地缘政治风险再起,疫情蔓延、经济增速放缓等多空因素重叠影响,贵金属维持高位偏强走势。在美联储货币政策出现新的导向前,贵金属维持高位偏强运行,出现转向新信号则会转弱。美联储货币政策下半年转向预期不变,政策动向将会继续拖累贵金属的走势。
 
  贵金属仍然合适逢高沽空
 
  黄金高位偏强走势,但是在货币政策转向预期下,上方空间依然有限,有效突破1800美元/盎司后,1830美元/盎司(382元/克)和1860美元/盎司(387元/克)均是强阻力位。随着美联储货币政策新导向出现,1750美元/盎司(365元/克)附近和1720美元-1740美元/盎司(357元-365元/克)区间依然是重要阻力位;下半年黄金再度下探1650美元-1675美元/盎司区间可能性仍然存在。当前,黄金仍偏强,短期观望,中期则可择机逢高沽空,期权方面仍可以卖AU2112C400赚取期权费。白银方面,鲍威尔讲话助力突破24美元/盎司关口,短期内将会在23美元-24.7美元/盎司区间偏强运行(5000元-5300元/千克);下半年仍有跌至21.8-23美元/盎司区间(4700元-5000元/千克)可能,短期偏强,建议观望,中期维持区间内逢高做空观点。关注非农就业数据和9月美国议息会议。
 
  白银方面,白银表现依然弱于黄金,工业需求偏弱是主因,短期内将会在23美元-24.7美元/盎司区间偏弱运行(5000元-5300元/千克),下半年仍有跌至21.8美元-23美元/盎司区间(4700元-5000元/千克)可能,短期高位震荡,建议观望,中期维持区间内逢高做空观点。关注本周非农数据,若表现强劲则利空贵金属。
 
  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目标,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逐步转向就业市场取得实质性进展是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劳动力市场的表现与美联储货币政策关联性更强。劳动力市场的强劲复苏,是美联储决定缩减刺激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当前市场关注的焦点。美国8月非农将在9月3日20:30公布,市场预计,美国8月非农就业岗位料增加74.8万个,表现不及94.3万个的前值;失业率回落0.2个百分点至5.2%,表现较为强劲;劳动参与率将会小幅增加。非农数据整体表现依然会比较强劲,非农数据公布前后,贵金属市场将会出现大幅波动。
  (作者单位:方正中期期货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