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锂电池加快替代 铅消费前景难改观

   2021-07-07 中国有色金属报
46
核心提示:作者:郑琼香  今年上半年,国内铅消费弱势尽显。从时间节奏来看,仅今年春节前,电池企业提前对原料铅锭进行充分补库存。春节
作者:郑琼香
 
  今年上半年,国内铅消费弱势尽显。从时间节奏来看,仅今年春节前,电池企业提前对原料铅锭进行充分补库存。春节后持续至3月初,由于原料补库需求提前透支,下游电池企业的原料补库需求偏低。3月中下旬,下游原料补库需求才缓慢温和回升。二季度,国内电池消费进入淡季,淡季影响凸显,往年5月~6月初电池企业季节性开工率回升的表现在今年未有体现。
 
  下半年补库需求
  或仅季节性小幅抬升
 
  从下半年来看,7~8月高温天气,以及年底至第二年初的寒冷天气,会推动电池更换需求的上升。但笔者预计,相对于今年上半年,下半年电池企业的补库需求将仅季节性温和抬升。
 
  第一方面,上半年,国内的电池成品库存持续偏高,至年中附近,铅蓄电池成品高库存的压力仍凸显,从而将至少限制7~8月电池企业的开工增长空间。
 
  第二方面,锂电池的原料成本经过2020年降价后,市场接受度提升,虽然今年上半年,锂电池成本走高,但不影响其替代路径。锂电池对铅酸电池的挤出效应不断加深,下半年锂电池的替代影响将延续。
 
  第三方面,国内终端消费驱动存在差异,三季度电池出口有望延续偏强态势,但其他终端消费将难现明显增量。
 
  国内终端消费存差异
  难有明显增量体现
 
  上半年,国内铅终端消费驱动方面,除了出口表现较为强劲外,其他领域消费较差,因此上半年终端消费领域对初端铅酸蓄电池的消费带动不明显。下半年,国内铅终端消费前景仍将谨慎。
 
  汽车行业,今年上半年,汽车产销态势延续复苏态势。1~5月,国内汽车产量和销量累计分别为1062.6万辆和1087.5万辆,去年基数较低,同比增幅均超过36%。与此同时,相比2019年1~5月,分别增长3.8%和5.9%。下半年,国内汽车产销有望延续温和复苏态势。此外,每年8月至次年年初,汽车产销量季节性逐步回升,带动汽车起动电池需求的增加,同时也是汽车电池更新需求的旺季。因此,下半年,汽车起动电池刚性需求环比上半年将有所抬升。需注意的是,今年全球和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节奏进一步加快,且中长期将延续高增长态势。1~5月,国内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为102.0万辆,累计同比增速高达238.9%,将继续冲击传统汽车铅酸蓄电池的消费需求。
 
  电动自行车方面,去年公众出行习惯发生部分改变,叠加2019年4月1日电动自行车开始实施新国标后,福建、贵州、江西等地区的过渡期于2020年8月1日结束,带动了去年国内二、三季度电动自行车产销量的明显回暖。但上述因素,部分提前透支后期的需求。自2020年四季度开始,电动自行车产销形势迅速转弱。今年上半年,电动自行车的产销也延续趋弱的态势。预计下半年国内电动自行车的产销态势仍难改观。
 
  同时,电动自行车电池自去年8月份过度期结束后,多数地区电动自行车电池已逐步转为小电池生产,而小电池电瓶重量下降,将减少对铅原料的使用量。此外,电动自行车中锂电池的替代持续上升。据安泰科了解,2020年在售产品中,锂电池电动自行车的销售比例超过25%,2017年占比不到10%,占比提升明显。
 
  电池出口方面,今年年初为海外消费旺季,叠加3~4月份开始海外汽车行业加快复苏,以及储能需求增长,同时东南亚国家的疫情限制了当地产能的恢复,从而进一步带动了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电池和储能电池的出口表现。今年1~5月,铅酸蓄电池累计出口量达到0.74亿个,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29%,较2019年同期也提高了13%。同时,1~5月,起动型电池的出口增长更为显著。三季度,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复苏预期将延续,四季度复苏或可能放缓,因此,三季度电池出口有望延续增长趋势。此外,下半年东南亚疫情压力仍显现,将继续限制当地产能的恢复,从而对中国出口的挤占影响预计不明显。此外,今年以来海运成本偏高,对出口有一定的限制,三季度之后运费有望从高位缓慢回落,后期对出口的影响将放缓。
 
  总的来看,下半年终端消费驱动难以乐观期待,三季度汽车起动电池出口同比增长仍具有持续性,而由于高基数,汽车新增起动电池需求同比增长空间将有限。产业变革下,电动自行车产销弱势格局难改。
 
  下半年汽车电池新增需求、汽车电池和电动自行车电池的置换需求有望季节性抬升,对阶段性消费形成一定的支撑。但在锂电池替代效应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下半年国内铅酸蓄电池的消费将继续承压。
 
  (作者单位:中信期货)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