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全球经济逐步向好 钼价现飙升态势

   2021-06-17 中国有色金属报
52
核心提示:作者:刘军民  今年以来,全球钼价在经历了1~2月份大幅上涨、3月份冲高回落、4月份窄幅震荡之后,5月份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继续
作者:刘军民
 
  今年以来,全球钼价在经历了1~2月份大幅上涨、3月份冲高回落、4月份窄幅震荡之后,5月份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继续释放,供应略显偏紧,钼价再次呈现大幅上涨行情。尤其进入6月份,受欧洲终端需求与现货偏紧、叠加全球海运成本增加、船期不畅及智利生产等因素影响,国内外钼价迎来大幅跳涨趋势。截至6月8日,国际氧化钼最高成交价格至16.75美元/磅钼,国内45%钼精矿涨至1950元/吨度、钼铁涨至13万元/吨、钼酸铵涨至13万元/吨、钼粉涨至25万元/吨。
 
  从国内钼精矿市场看,6月初钼精矿市场延续宏观政策收紧影响,整体市场呈弱势僵持格局,有价无市,买家心理价格预期较低。之后,随着下游钢厂大量进场招标采购,叠加市场低价现货不足,钼价触底并小幅反弹。尤其本周以来,受国际钼价上扬提振,国内市场看涨情绪进一步高涨。截至6月8日,国内45%~50%钼精矿主流报价为1950元~1970元/吨度,有矿山45%~50%钼精矿成交价格高达1950元/吨度(35现款65%承兑)。据不完全统计,当月国内钼精矿成交总量累计约660吨,从竞标成交价格反映出现阶段买卖双方均对后市持乐观态度。预计短期国内钼精矿价格有望进一步上行。
 
  从国内钼铁市场看,在上游原料钼精矿及国外钼价格上涨的影响下,下游钢厂大量招标钼铁成为钼市活跃的最直接动力,特别是在国内主要钢厂包括青山、中信泰富、太钢、酒钢等在内的多家钢厂集中进场大量采购钼铁的拉动下,市场询盘增加,低价原料难求,助推钼铁报价重心持续向上攀涨。截至6月8日,国内钼铁企业主流报价在13万~13.3万元/基吨。
 
  据不完全统计,当月国内钢厂招标钼铁总量已达6110吨。其中,江苏湖北一钢厂公开招标钼铁870吨,招标价格揭晓为12.8万~13.1万元/基吨(承兑),成交总量待统计,交货日期7月份;山西一钢厂招标钼铁,价格揭晓为13万元/基吨(承兑),交货日期6月20日,成交总量700吨,包含长单500吨。多数企业依然看涨钼价,市场询盘活跃。部分钼铁生产企业散货在现款13万元/基吨有成交达成。
 
  从国内钼化工市场看,受原料价格大涨推动,钼化工企业报价普涨,一级四钼酸铵主流报价由12.5万~12.7万元/吨普涨至13万~13.2万元/吨,其他钼化工产品报价也不同比例上调,一级四钼酸铵12.6万元/吨、二级四钼酸铵12.5万元/吨共计成交150吨。低价惜售情绪加剧,下游采购原料积极,整体市场稳中偏强运行。
 
  从国内钼深加工市场看,钼深加产品价格跟随原料市场水涨船高,一级钼粉主流报价跳涨至26万元/吨关口,部分企业交付前期订单为主,暂不接单,成本支撑,低价惜售心态增强,后市心态稳中向好,静待下游需求跟进;拉丝钼条主流报价27.2万~28.2万元/吨;炼钢钼条主流报价25.7万~26.7万元/吨。同时,废钼市场也是看涨预期强烈,市场交易活跃,价格整体有所上移。
 
  在经历了4月份的盘整之后,国际钼处于低库存状态。5月份,随着经济持续复苏,需求继续释放,欧洲现货市场出现较大缺口,西方氧化钼和欧洲钼铁价格大幅跳涨。进入6月份,欧洲终端需求旺盛与现货供应偏紧、叠加近期智利某铜钼矿货运延迟问题,引发市场对未来供应担忧,助推国际钼价迎来一波量价齐涨的行情。
 
  截至6月7日,国际氧化钼价格由13.5美元~14.2美元/磅钼大幅跳涨至16美元/磅钼以上,市场主流报价在16美元/磅钼以上,釜山港国产氧化钼15.5美元/磅钼有成交,西方氧化钼16美元/磅钼、16.35美元/磅钼有成交达成;欧洲市场16.75有成交达成,欧洲钼铁价格为36.5美元~38美元/千克钼。据统计,在6月第一周,国际氧化钼价格上涨了1.68美元/磅钼(涨幅12.1%),钼铁价格上涨了2.2美元/千克钼(涨幅6.3%)。期间,国际市场氧化钼成交量总计约1380吨,其中韩国交易活跃,达到880吨,欧洲340吨,中国140吨。
 
  从后期看,全球钼价在经历了4月起步上涨、5月实现大涨之后,近两周出现大幅跳涨表现来看,笔者认为,中长期内钼价运行的牛市基础依然稳健,预计短期内全球钼价仍将易涨难跌,继续维持高位运行。
 
  全球量化宽松及欧美经济复苏
  拉动钼的终端需求持续旺盛
 
  从宏观环境看,今年以来,大宗商品涨势不断,部分品种更是接连创下阶段性新高。由于市场流动性充足,资金在二季度对商品资产配置的需求也进一步提升,这也推动二季度商品市场仍保持着较强走势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引发监管层的高度重视,通过一系列组合拳从而将部分商品价格的泡沫抑制下去,但随着监管思路逐步偏向“市场化”手段去解决问题后,部分商品价格又开始呈现出较为强劲的反弹势头。据统计,二季度黑色系依然整体表现强劲,涨幅居前的品种包括了铁矿石、锰硅、硅铁等;有色金属价格持续创新高,铜铝期价分别创出阶段性新纪录;能源化工板块期价波动率也较为明显,以尿素和LPG期价最为突出;其次是农产品板块。输入型通胀是主导二季度大宗商品整体表现偏强的主要驱动力。
 
  而作为目前世界的第一大经济体,美国在经历了多轮的经济刺激计划之后,其经济开始逐步复苏。根据5月27日美国官方披露的数据显示,在历经了两次的修正之后,美国今年第一季度的GDP上涨了38亿美元,GDP总量达到了5371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4万亿元)。在此基础上,该国当季的实际GDP年化季环比修正值为6.4%。从去年3月至今,美国经济刺激计划的总规模已经超过了5万亿美元。美国是唯一一个在今年一季度实现经济环比和同比正增长的主要发达经济体,主要受益于超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但经济表现不如预期。英国疫苗接种率超过九成,已实施“四步走”解封路线的第三步,本月PMI创1998年指数发布以来最高值。欧盟从本月起逐步解封“禁足令”,内部各区域间流通放宽,需求大幅增加。土耳其、越南、俄罗斯、韩国等新兴或传统经济体在各自优势领域恢复迅速,带动了整体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中国在率先实现了经济复苏进程之后,中国经济便焕发出了崭新的活力,并且维持着健康且持久的发展趋势。今年一季度,我国的经济表现同样也是十分亮眼,实现了近24万亿元的GDP总量,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8.3%。5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0%,微低于上月0.1个百分点,连续第二个月回落,不过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上,为连续第15个月高于50%。
 
  受中国及欧美等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步入快车道,全球钼的主要消费地区需求稳健,中国钢厂钼铁消费连续几个月创新高,欧洲和美国不锈钢关键终端应用领域需求恢复走强。尤其,近期随着国外钼价持续跳涨,中国钼产品出口通道打开,带动钼铁出口订单量持续增加。据海关统计,1~4月,中国累计进口钼产品1.62万吨钼(折合金属量),同比增长51.4%,出口钼产品6692 吨钼(折合金属量),同比增长47.8%。中国钼产品出口量较去年同期呈现增加,口量连续几个月出现减少趋势。
 
  另一方面,亚洲很多生产型国家陷入新冠困境,工业生产短期停滞。在中国经济全面复苏情况下,大量国外生产订单转移至中国,进而拉动中国氧化钼以、钼铁、钼金属等产品的出口量大量增加。据悉,当前在美欧市场,除了印尼的钼铁国内采购之外,欧洲鹿特丹港口的钼铁订单也十分旺盛,一些出口钼铁销往欧洲港口后,转售至当地以及美国等地区的钢厂消化。
 
  钼矿山库存压力相对较小
  社会库存得以释放
 
  自4月份以来,随着钼精矿价格不断回升,在国内钼矿山方面,整体出货平稳,尤其是吉林、黑龙江、江西等多家矿山出货量超过月均值,库存压力得到释放,6月份主要矿山库存压力也同样得到释放;在社会库存方面,本轮释放的更加平缓,尤其钼精矿价格在1770元~1830元/吨度各级价位均有批量释放。同时本轮市场心态普遍良好,虽然仍有部分贸易商企业处于谨慎观望状态,但不足以造成抛售压力。因此,从短期看钼精矿市场弱势僵持,承受一定下行压力,但中长期看市场仍然维持乐观态势。
 
  国际钼价维持高位
  进口窗口难以打开
 
  今年以来,随着欧美经济持续恢复,进而也拉动钼的需求呈现增加趋势。据海关数据显示,中国4月份钼原料进口总量为5728吨,较3月份6559吨环比下降12.7%。其中,4份进口钼精矿4973吨,较3月份5403吨环比下降约为8.0%;4月份,进口国际氧化755吨,较3月份1156吨环比下降约为34.7%。从供应端来看,受海外铜钼伴生矿所产钼原料供应端处于紧缩,同时,由于印度疫情加重航运紧张、智利地区船期延误、世亚事故等影响,欧洲现货依然偏紧,西方钼价维持高位,国内企业采购进口原料在成本方面没有优势。尽管高钼价有利于刺激高供应,而国内钼精矿生产较难有新产能释放,短期进口窗口仍难以打开,供给端对钼价仍占据较强话语权。
 
  短期钼价仍将易涨难跌
  继续维持高位运行
 
  综上所述,二季度以来的经济持续复苏、需求持续稳健,尤其是连续几个月中国钢厂招标总量超过万吨,以及欧洲终端需求与现货偏紧、叠加近期智利生产问题,国际钼价迎来大幅跳涨等因素的支撑,令全球钼市信心进一步增强。因此,从钼价运行规律及近期国际国内钼价比对来看,短期内全球钼价仍将易涨难跌,继续维持高位运行。
  (作者单位:金堆城钼业股份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