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铜价波动加剧 警惕供给干扰

   2020-10-12 中国有色金属报
44
核心提示:来源:中国有色金属报责编作者:曹洋  国庆假期期间,受宏观与基本面因素交叉影响,外盘伦铜期价跌宕起伏,10月1日当日跌幅一度
来源:中国有色金属报
责编·作者:曹洋
 
  国庆假期期间,受宏观与基本面因素交叉影响,外盘伦铜期价跌宕起伏,10月1日当日跌幅一度接近5%,10月2日则反弹近2.5%,截至国庆假期末,伦铜主力合约运行在6600美元/吨附近,较9月21日高点跌幅已超过3%,市场担忧情绪仍在发酵之中,短期铜价将步入震荡寻底的行情。
 
  宏观利空的发酵是触发铜价下跌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中,海外疫情的二次冲击是底层逻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场对需求的悲观预期,尤其是美国总统特朗普被诊断感染新冠肺炎,市场一片哗然。此外,全球新一轮逆周期调控政策缺席,也令市场对短期需求产生担忧,尤其是美联储主席的强烈呼吁被无视,特朗普叫停与民主党刺激方案的谈判,预计大选前,美国财政刺激的推出可能性较小,短期市场担忧仍有发酵空间。
 
  新一轮宏观经济数据多数显示出,全球经济在继续复苏的道路上,但疫情的再起与政策的短期缺席,令市场担忧数据在未来一段时间将出现边际转弱,这一点可能短期将在宏观层面继续对铜价构成利空,甚至不排除在某个节点进一步发酵的可能。但中期来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是大概率事件,且缺席的政策再度登台也仅仅是时间问题,因此,过度担忧需求侧危局,甚至担忧通缩加剧,笔者认为逻辑支撑并不够充分。
 
  基本面角度,隐形库存显性化在假期前开始兑现,LME仓库出现大规模交仓,鹿特丹仓库库存急剧上升,LME现货升贴水由正转负,前期结构对铜价的支撑显著转弱。LME库存的急剧上升在意料之中,留给市场博弈的还有库存累积的节奏与幅度。从平衡表角度,全球显性库存的回升仍有空间,但短期考虑LME现货升贴水变化,中国保税区库存回流海外会因结构变化受阻,参考鹿特丹前期库存变化,LME交仓的空间或不会超过2.5万吨,因此,笔者认为本轮外盘交仓,短期而言或已步入尾部阶段。
 
  节奏方面,由于国内终端需求阶段转弱,海外需求复苏受到二次疫情干扰,全球显性库存在未来1~2个月继续累积的可能性更大,基本面角度,超预期去库前期带来的支撑将不复存在,相反,短期铜价可能要承受库存超预期累积带来的抑制。这种节奏,笔者预计需要等到海外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活动活跃才可能看到,时间节点上,预计会在明年上半年,在此之前,累库压力将继续抑制铜价上行。
 
  铜价假期期间反弹,短期驱动在于供给扰动担忧。一是Lundin旗下的
Candelaria铜矿,工会闹罢工;二是BHP旗下的Escondida铜矿,工会也提出罢工威胁。现阶段来看,两个铜矿均暂未发生实质性罢工,不过,如果最后调解无法达成,两个铜矿或在国庆假期之后开启罢工。前者产量相对较小,2019年铜矿产量约11万吨;后者产量较大,为全球最大的铜矿,2019年铜矿产量近119万吨。
 
  如果后者发生实质性罢工,对市场预期影响会很大。从历史上看,Escondida最近的一次罢工发生在2017年上半年,罢工造成的铜矿产量损失在20万吨左右,当时,对铜价及TC/RC均造成了明显影响,后来,罢工以资方妥协的方式结束。今年更为特殊,由于铜矿供需已出现缺口,三季度全球铜矿刚刚步入供给恢复期,如果出现大中型铜矿的实质性罢工,无疑将雪上加霜,对市场情绪及加工费的影响不容小觑。
 
  参考之前Zaldivar铜矿与Centinela铜矿,罢工威胁短期被解决的可能性更大,但是,陆续发生的罢工威胁并非个案,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疫情后周期,智利等资源国政治经济的巨大不稳定性,造成的供给干扰隐患显著提升。从数据上看,智利上半年铜矿产量异常超预期,但下半年开始,铜矿产量增长有放缓迹象,预计全年产量最多略超去年同期,如果发生明显干扰,产量负增长可能性较大。
 
  国庆假期期间,多空因素交织,行情跌宕起伏,考虑宏观因素的短期影响,以及库存驱动,节后铜价将步入更高波动阶段,供给干扰是否实质性升级,概率上虽偏小,一旦发生,短期对铜价的支撑却是立竿见影。短期多空因素的错综交织,无疑让多空双方在策略设计、短期操作方面难度都很大。
 
  策略角度,行情仍然未走出宽幅震荡的格局。操作上,短期可以尝试高位轻仓试空,不过需要规避供给潜在干扰影响,合适的时点是消息公布之后再决策。中期策略相对更明朗,中线仍然以逢低布局多单思路为主,但这一轮回调的幅度和时间跨度或强于前一轮,沪铜主力合约耐心等待4.95万元/吨以下的机会更合理。套利方面,内外盘可以短线尝试反套,即多沪铜空伦铜。
  (作者单位:东证衍生品研究院)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