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北京7月12日电 (记者华凌 游雪晴)一份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召开的2015年国家天文会议上公布的研究报告发出警告,2030年太阳将“休眠”,可能导致地球气温骤降,“小冰河期”或许将来临。
该研究开发出的预测太阳活动周期的新模型显示,在2030年和2040年之间的太阳周期活动会互相抵消,这可能导致“蒙德极小期”(The Maunder Minimum)现象出现,即约在370年前曾引起泰晤士河多次冻结的一个“小冰河期”。
太阳活动周期是太阳黑子数及其他现象的准周期变化,大约11年为一个周期。它会引起地球空气中、地面上一些物质的变化,甚至可能改变气候。1645年—1715年是“蒙德极小期”。在此期间太阳活动非常衰微,持续时间长达70年。此时也恰好是地球的“小冰河期”,但两者是否有关联,仍然没有定论。当时在寒冷的冬季,英国大部分河流都冻结了,当代油画显示人们甚至能够穿着旱冰鞋横穿泰晤士河。
据英国《每日邮报》《独立报》7月10日报道,这一研究是由英国诺森布里亚大学瓦伦蒂娜·扎尔科夫教授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于威尔士兰迪德诺召开的2015年国家天文会议上公布的,勾勒出太阳两个层面的发电机效应:一个靠近太阳表面,另一个深入太阳内部的对流区。预测太阳活动将在2030年左右减少60%,届时地球很有可能进入1645年曾发生过的“小冰河期”。该项研究也有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和英国赫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参与。
研究发现,在太阳活动2022年达到顶峰的第25周期,这对来自不同层面的电磁波会逐渐相互抵消。而在进入涵盖10年的第26周期(2030年—2040年),这对电磁波变得完全不同步,导致太阳活动显著减少。
扎尔科夫说:“在第26周期,这对波恰好互为镜像,即同时达到峰值,但在太阳的相对半球。它们的相互作用具有破坏性,近乎相互彻底抵消。我们预测这将引发与‘蒙德极小期’性质相同的效应。”
实际上,当电磁波大约在同相位时,它们会表现出强烈的相互作用或共振,从而产生很强的太阳活动;它们处于相位差时,太阳活动性极低。当它们完全相位分离,我们地球上便处于370年前发生的“蒙德极小期”情形了。
新模型使用了在加利福尼亚威尔考克斯天文台磁场观测的被称为“主成分分析”的技术。研究人员检测了1976—2008年期间三个太阳周期的磁场活动。此外,比较了另一个表明太阳强烈活动的标志——太阳黑子平均数的预测。结果发现所有的预测和观察几乎吻合。
使用这个新开发的模型得出的预测结果是否准确?国家天文台的王华宁研究员认为,太阳是个非线性系统,预报太阳活动并不容易。“扎尔科夫教授此次在学术会议上提出的研究成果值得关注,希望可以尽快读到他们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相关论文,这样可以更多了解新预测模型的一些情况”。
至于地球是否会因太阳活动减少而进入“小冰河期”,长期进行全球气候变化相关研究的北京大学教授钱维宏告诉记者,“太阳活动是影响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自然的力量会远远大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钱维宏几年前关于气候变化的一项研究表明,新世纪之初,地球已经处于增温的停滞期,之后全球气温将进入了逐渐下行的周期。在2030年—2040年前后,达到这一降温周期的谷底。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