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光伏标准严苛超预期配套设备指标成准入条件

   2015-05-27 中电新闻网
66
核心提示:近日,工信部修订并公告《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15年本)》(以下简称《规范》)。此前,工信部已经发布3版关于光伏的准入文件,
        近日,工信部修订并公告《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15年本)》(以下简称《规范》)。此前,工信部已经发布3版关于光伏的准入文件,新版第一次将电气配套设备纳入其中。《规范》明确,含变压器型的光伏逆变器中国加权效率不得低于96%,不含变压器型的光伏逆变器中国加权效率不得低于98%(微型逆变器相关指标分别不低于94%和95%)。该标准严苛程度超出业界预期。

牵头编制并网逆变器“中国效率”认证技术规范的北京鉴衡认证中心主任秦海岩表示,业界已深刻认识到光伏发电系统效率的重要性,组件以外的配套发电设备将受到市场与政策的进一步关注。工信部将逆变器列入新版《规范》,就是政府主管部门越来越重视光伏发电系统效率、发电量和全产业链质量的体现。

为什么提出中国加权效率?

作为光伏电站的重要收益指标,发电量指标越来越受到重视。并网逆变器作为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部件,对其效率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新版《规范》首次将光伏逆变器发电效率指标作为准入规范条件列入其中,并且明确采用加权效率作为认证技术规范。

阳光电源副总裁赵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我国一直以来使用“最大转换效率”评价逆变器的发电效率,评价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实际工作时,逆变器不会一直工作在“最大转换效率”负载点,其输入电压以及负载点会随辐照度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最大转换效率的逆变器现场发电量也未必为最大。

横向比较来看,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在几年前就针对本地区的气候条件推出了欧洲效率和加州效率,即通过不同输出功率条件下逆变器的发电效率配以不同加权系数来计算、评价真实使用环境下的逆变器发电效率。鉴衡中心光伏事业部工程师张光清表示:“中国气候复杂,光伏应用市场巨大,中国应该有适合本地区条件的逆变器效率。”2014年,针对中国光伏发电建设及运行环境的特点提出的《光伏并网逆变器中国效率技术条件》规范备案完成。该规范在已有欧美逆变器效率评价方式思路基础上,结合我国太阳能资源条件,建立了适合中国地区的逆变器效率评价方式。

“不同使用地的太阳能资源存在差异,故其在一定的辐照强度下的持续时间也会不同,反映到逆变器上表现为不同负载点驻留时间的不同,其相应负载条件下的能量占比亦不同。”无锡上能研发技术总监赵龙告诉记者,中国加权效率是综合效率,表征更科学。此外,该技术条件已综合考虑了中国气候条件的综合影响,准确反映光伏逆变器在实际运行中的发电量,更好地评估逆变器在中国使用的特性参数。

光伏企业怎样达标?

据悉,之前提出的建议指标为:10千瓦以上含隔离变压器的并网光伏逆变器中国效率不低于96%,不含隔离变压器的并网光伏逆变器中国效率不低于97%;10千瓦及以下含隔离变压器的并网光伏逆变器测得的中国效率不低于94%,不含隔离变压器的并网光伏逆变器测得的中国效率不低于95%。此次规范的指标有意提高一些,是为了促进行业技术进步,使我国光伏逆变器产品的质量性能保持世界领先的优势。

张光清说,光伏并网逆变器自身转换效率是业主十分关心的硬性指标,即使是1%的差别,也会对电站收益带来不小的影响。以一台500千瓦光伏并网逆变器为例,其日平均输出电能为400千瓦时,假定逆变器转换效率从96%提高到97%,按1.1元/千瓦时光伏上网电价计算收益,并以5年运营周期来计算,这1%的效率提升所带来的收益已接近一台500千瓦逆变器自身成本。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光伏企业普遍认为中国加权效率在新版《规范》中首次提出,就规定了比较高的指标水平,意义重大。目前来看,已有部分企业的部分型号光伏逆变器通过中国效率第三方测试。

“通过材料提升和技术进步,达到新版《规范》的效率标准,应该难度不是很大。作为企业,我们反而希望逆变器及其他配套设备的指标更加完善和严苛。这样有助于在招投标中,业主可以根据标准选取到质量和性能更优的设备,而不是企业之间打没有底线的价格战。”赵龙坦言。

据赵为介绍,在光伏电站系统中,逆变器成本占总系统成本不到5%,但却是发电效率的决定者。目前整个光伏发电产品的成本下降已经到了瓶颈,通过提高逆变器发电效率,提升电站发电量,是实现度电成本进一步下降的有效手段。此外,系统优化设计和电站整体方案解决是比较有效的方式。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