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欧阳明高:“十三五”电动化与轻量化、网联化结合

   2015-12-02 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
50
核心提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始于十一五规划,确立了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战略,确定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三步走的战略,即酝酿期、导入期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始于“十一五”规划,确立了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战略,确定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三步走的战略,即酝酿期、导入期、成长期,“十一五”可以说是我国新能源汽车打基础到示范考核的阶段。

“十二五”期间的电动汽车重点专项,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了技术标准、基础设施、测试评价。“十二五”来,特别是2014年,新能源汽车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中国新能源汽车去年进入元年,新能源客车实现世界第一,新能源乘用车则是世界第二。

“两头挤”战略得以验证

新能源汽车正在逐渐被消费者接受和认可,私人购买市场迅速兴起,而且新能源汽车不限购、不限行等特殊待遇为新能源汽车市场起到了非常明显的推动作用。

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组长欧阳明高指出,目前,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主要分三个部分,一是经济型,包括A0级、A00级和A000级,纯电动汽车基本以这部分为主,几乎是整个市场的90%。二是B级以上的豪华电动汽车。三是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这已经被市场数据所证明。

只有小型可以卖的比较便宜,像知豆等一些小型电动车只有5万块钱,一方面成本低,另一方面充电也比较容易。而且冬天气温低,电动汽车续航里程下降的厉害,但是微型电动车下降的就不多,因为汽本身电耗就低。

主流中级轿车则以插电为主,82%都是插电,私人轿车主要是插电,当初规划是中间这一档家用轿车还是插电式才能把价格和性能平衡下来。比亚迪秦和唐两款车销量加起来排名世界第一,在全球树立了品牌。

纯电动客车受市场的影响非常严重,由于补贴原因,今年6m到8m的车市场份额占到77%,因此补贴政策是否合理,对纯电动客车市场影响很大。事实上,“两头挤”的格局基本上得到市场的验证。

动力电池进步突飞猛进

欧阳明高认为,我国核心动力电池技术路线比较合理,因此技术进步非常快,客车以磷酸铁锂为主,乘用车则以三元锂电池为主。

电池消耗量方面,客车超过了60%。总的电池用量,今年前九个月总共是60亿瓦时,估计全年突破100亿瓦时,2020年600到1000亿瓦时,今年中国是全球乘用车电池第一大消费国。根据电子行业的报告,今年我国电池投资1000亿左右。在建和拟建的电池工厂1800亿,基本满足到2020年的需求,今年供不应求,明年下半年基本平衡,后年总体过剩。

新能源汽车面临三大挑战

欧阳明高认为,尽管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在产品和市场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目前依旧面临三大挑战。

首先是补贴依赖性比较严重,补贴掩盖了产品品质层次不齐的问题。

第二是安全风险问题,电动汽车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事故概率更大。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特别是私人市场还很脆弱不稳定,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将会严重打击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信心,因此高比能量的三元锂离子电池的引入是慎之又慎的事情。

第三是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前期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都是自主品牌,但这并非长久之计,国外电池厂商开始进入中国,外资车企也开始在中国布局新能源汽车,面对竞争的压力,我们只有加大研发力度才可以。

“十三五”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布局

未来,能源互联网、汽车车联网、信息互联网相互融合是非常大的趋势,因此汽车产业要实现动力深度电动化、车身底盘轻量化与整车智能网联化。这三化是相互关联的,电动化只有和轻量化、网联化结合才能真正解决电动化技术带来的电池重量增加和里程限制的挑战。

欧阳明高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布局有三方面:

第一,新能源汽车三大系统,增程式、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未来将是新能源汽车主流系统。核心问题是高性能和低能耗的平衡。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比较容易实现高动力性,但在这个基础上,尤其是不插电的情况下,如何把油耗降低是个问题。

第二,纯电动力系统是下个五年主攻的系统,主要是智能化、轻量化、底盘一体化方面。

第三,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是面向未来的动力系统。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