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十三五:为新能源汽车加速“充电”

   2016-03-15 中国汽车报网
54
核心提示:一年之计在于春。三月的北京,生机盎然,春和景明。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传递的信息来看,新能源汽车再度成为与汽车行业相关的热门

一年之计在于春。三月的北京,生机盎然,春和景明。

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传递的信息来看,“新能源汽车”再度成为与汽车行业相关的热门词汇。而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频频出现的“绿色”字眼,更是为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道路。从“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到“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从“加快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到“启动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等重大工程”……汽车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中国制造业的中坚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努力践行绿色发展。新能源汽车基于驱动技术的重大升级和转型,是汽车产业应对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和结构升级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汽车业绿色发展的引擎。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时期,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而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培育我国经济新动能的重要抓手、发展新经济的重要内容。应该说,发展新能源汽车不仅仅是我国汽车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我国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部署。早在2010年,新能源汽车便被列为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自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发布以来,除了2013年,每年全国两会都提及“新能源汽车”,足见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视程度。

回顾“十二五”,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完成了产业化起步阶段的任务,构建了较为系统的支持政策体系,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33.11万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与此同时,各路资本争相涌入新能源汽车市场,不但传统汽车企业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的投入,互联网、家电等业外企业也纷纷涉足新能源汽车领域,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造车热潮。

放眼“十三五”,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望由起步模式变为加速模式。如何使政府主导转变成市场主导,如何使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得到重大突破,如何规范行业健康有序发展,都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新的历史阶段需要直面的问题。

站在“十三五”的起点看,虽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拥有进一步发展的大好局面,但在前进的道路上,仍将面临重重挑战。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伴随着问题和不足。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产品质量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诸多问题,如续驶里程短、整车质量低、充电难等。同时,地方保护主义盛行、行业发展浮躁、过分依赖政府补贴等问题也引起行业反思,甚至出现了“骗补”等扰乱行业发展秩序的行为。与此同时,还需面对跨国汽车企业的挑战。放眼全球,发展新能源汽车不仅是我国汽车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也是世界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如今,跨国汽车企业已加快在中国市场布局新能源汽车的节奏。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企业如何保持现有优势,掌握核心技术,也是一个极为严峻的现实问题。

面对新能源汽车遇到的挑战,政府正在采取切实行动。在今年2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了加速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五大措施:加快实现动力电池革命性突破;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市公交、出租车、环卫、物流等领域新能源汽车应用比例;提升新能源汽车整车品质;完善财政补贴等扶持政策,督促落实不得对新能源汽车限行限购的要求,破除地方保护,打击“骗补”行为。这五大措施涵盖了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但能够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坚定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不断前行的信心和决心,也将为“十三五”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大发展增添新动能。

在国务院编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未来,我国经济将以绿色发展理念汇聚新动能,承担环保使命的新能源汽车,也是绿色经济的重要一环。中国汽车产业要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必须坚定信念,克服重重障碍和困难,全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向纵深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