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日本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产值高速增长

   2016-02-19 盖世汽车网
45
核心提示:2015年1-12月,日本电池(包括原电池和二次电池)总产量超过43亿只,总产值逾8075亿日元(约463亿元人民币),产量和产值与上年同期

2015年1-12月,日本电池(包括原电池和二次电池)总产量超过43亿只,总产值逾8075亿日元(约463亿元人民币),产量和产值与上年同期相比均实现101%的增长幅度。

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统计,2015年全年,日本原电池的总产量超过27亿只,同比增长100%,总产值超过983亿日元(约56.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4%。二次电池的总产量约为16亿只,同比增长105%,总产值7092亿日元(约406.4亿元人民币)。

从原电池的材料类型和型号来看,银氧化物电池总产量约为8.3亿只,同比增长101%,产值为14.7亿日元(约0.8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3%;碱性电池总产量为9.95亿只,同比增长97%,产值为46亿日元(约2.6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0%;锂电池总产量为8.9亿只,同比增长101%,产值37.7亿日元(约2.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0%。

AA型号电池产量为5.2亿只,同比增长93%,产值20.5亿日元(约1.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8%;AAA型号的电池产量为3.1亿只,同比增长101%,产值12.6亿日元(约0.7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4%。

其他类型的原电池产量为1.6亿只,产值12.8亿日元(约0.73亿元人民币),产量和产值均实现同比增长101%。

从二次电池的类型和用途来看,锂离子电池的产量为10.3亿只,同比增长108%,产值为3607亿日元(约20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3%;锂离子电池中,用于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产量为4.5亿只,同比增长118%,产值2023亿日元(约11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1%;镍氢电池的产量超过4.3亿只,同比增长100%,产值1603亿日元(约9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5%。

1、出口分析

首先从出口量和出口额来看。

2015年日本电池出口总量为23.1亿只,同比增长108,出口总额为4551亿日元(约260.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7%。

其中,原电池的出口总量为11亿只,同比增长107%,出口总额为304亿日元(约17.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4%;二次电池的出口总量为12.1亿只,同比增长108%,出口总额为4247亿日元(约24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6%。

在二次电池中,锂离子电池的出口总量为9.6亿只,同比增长110%,出口总额为2460亿日元(约14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4%。出口量和出口均为第一。镍氢电池的出口总量为1.5亿只,同比增长112%,出口额为655亿日元(约38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07%。出口总量和总额位居第二。

其次,从出口市场分布来看。

东南亚是日本电池出口的最主要市场,出口额排名第一,为189亿日元(约10.8亿元人民币)。其次是北美地区,出口额为168亿日元(约9.6亿元人民币)。欧洲是日本电池第三大出口市场,出口额为87.3亿日元(约5亿元人民币)。

无论是原电池,还是二次电池,东南亚、北美、欧洲均是日本主要的出口市场。

2、进口分析

首先,从进口量和进口额来看。

2015年,日本电池进口总量为14亿只,同比增长97%,进口总额为1579亿日元(约90.3亿元人民币)。

其中,原电池的进口总量为13.3亿只,同比增长98%,进口总额为244亿日元(约1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8%;二次电池的进口总量为0.93亿只,同比增长96%,进口总额为1334亿日元(约76.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4%。

在二次电池中,锂离子电池的进口总量和进口总额均为第一,镍氢电池和铅酸电池的进口总量分别排名第二、第三,但是铅酸电池的进口金额是镍氢电池的5倍。

其次,从进口情况来看。

2015年,日本进口的电池主要由东南亚、北美、欧洲的国家和地区生产。

总结

整体来看,2015年日本的电池工业保持了良好的运营态势。产量、产值、进出口量价齐升。全球各主要市场和领域对日本产电池保持了强烈的需求。

从日本电池的进出口情况来看,其生产的电池远远实现不了自给自足,即使其国内产能保持了高速的增长,但是依然需要从进口大量的电池以满足本国需求。

日本生产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2015年12月的产值增长接近150%,显示了强大的市场需求。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