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鼓励政策的推动作用,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并带动了充电基础设施、动力电池等相关产业。在补贴退坡时期,企业该如何提高竞争力?为了进一步提高安全性能,充电桩、电池等环节该注意什么问题?对此,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
在陈清泰看来,目前我国电动汽车产业正处在由政策驱动向创新政策双驱动转型的时期,迎接挑战的关键是进一步突破核心技术。此外,还要通过创新加管理,来解决充电基础设施、动力电池等方面的安全问题。
创新加管理
中国电力报:对正处在快速增长期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充电基础设施等产业而言,目前最需要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陈清泰:在电动汽车市场快速增长的时候,安全问题应该引起特别的注意,无论是整车、零部件,还是动力电池、充电桩,都可能出现安全问题。
应当承认,电动汽车技术的成熟度还不足,市场考验还不充分,消费者的信任度还很脆弱,我们需要尽量避免因安全事故而伤害整个产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必须把安全放在首位。安全是一个否定性指标,追求安全是企业的天职。企业要把产品安全建立在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的基础之上,在设计、生产和试验验证的成功和失败中不断提高产品的安全保障水平。
中国电力报:从顶层设计上来看,充电基础设施和电池方面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陈清泰:电动汽车的安全保障需要顶层设计、跨界融合,涉及整车、电池、充电桩等方方面面。充电方式有好几种,包括慢充、中充、快充。其中,快充的安全问题就比较大。对电池而言,能量密度越大,安全性就越差。
从我国的战略思想看,不管是充电还是电池的问题,核心思想是创新加管理。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东西,特别是电池,它就是化学产品。在充电桩方面,首先要在顶层设计上实现创新加管理,国家一定要有一个很明确的法律法规,对慢充、中充、快充的应用进行规定,根据不同的情况和要求,要适当地提供指引。
在电池技术方面,电池的安全是系统工程,不能光靠单体电源。电池能量密度越高,安全性越差,这是客观规律。电池安全要从原材料的纳米级到电池包都要有所涉及,化学安全、电器安全等都要综合考虑。
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要靠创新加管理。
创新政策双驱动
中国电力报: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充电基础设施这些相关产业,目前在我国正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
陈清泰:目前,我国电动汽车产业正处在由政策驱动向创新政策双驱动转型的时期。去年,国家多种政策的叠加效应充分体现,电动汽车呈现了爆发式的增长,这表明国家鼓励和支持政策已趋完善,并得到大多数试点城市的积极响应。更加可喜的是,
电动技术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潜在消费人群在增长。
从今年起,国家补贴政策开始退坡。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电动汽车正从产业发展的导入期走向成长期。购车补贴的退坡,确切地说是政府支持政策向促进创新的转型。也就是在购车、补贴逐步递减的同时,政府应在研发环节加大支持力度,集中资源支持在动力电池、核心零部件、电控技术、轻量化、智能化等方面突破技术瓶颈。
可以预测,电动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进程可能比人们预期的要来得快。
中国电力报:从当前来看,我国电动汽车产业面临哪些挑战?
陈清泰:从目前来看,我国电动汽车产业正面临两个方面的挑战:第一,政府补贴政策进入退坡通道,电动汽车性价比提高的进程,能不能跟上政策退坡的进程,并在退坡的周期逐渐走上主要依托市场自行发展的道路,这已经成为中国电动汽车产业成败的一个关键。
第二,国际汽车巨头开始在电动汽车方面发力,中国肯定是他们的一个主要市场目标。能否改写我国燃油车发展的历史,使我国电动汽车在开放条件下实现技术自立,并建立起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这是政府和企业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突破核心技术
中国电力报:对企业而言,迎接挑战的关键是什么?为了同燃油车抗衡,电动汽车企业应该注意什么?
陈清泰:迎接挑战的关键是进一步突破核心技术,实质性地提高竞争力。去年电动汽车市场爆发式增长是在强政策激励下的增长。有些企业一门心思地追逐增长,把企业的有效资源全部聚集到产能扩张,却放松或忽略了创新和研发。目前的电动技术和几乎完美无缺的燃油车相比,性价比还是偏低的。如果某些重要的核心技术没有进一步突破,电动汽车将始终受到半途而废的威胁。
企业应当珍惜并用好退坡周期,潜心打造核心竞争力,使我国的电动汽车一方面可以与燃油车相比美,另一方面可以与国际巨头同台竞争。在大浪淘沙中,真正能站住脚的,将是那些具有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具有品牌效应的企业。
电动汽车和燃油车一样,竞争力的核心是聚集优秀人才,拥有强大的研发能力,掌握关键技术和建立良好的品牌效应。对于汽车产业来说,生产能力的扩张是相对容易的,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则是十分艰难的。
从全球看,电动汽车的技术路线还有选择的余地,核心技术尚待进一步突破,关键零部件的壁垒尚未形成,信息系统还在发展,品牌效应还未发力,商业模式正呈现多样化。可以说,几乎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存在很大的创新空间。
我国相对较早地把电动汽车上升到了国家战略,有较好的积累。我们又有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支撑,这就给我国在电动汽车行业建立自主知识产权、培育自主品牌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为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电动汽车产业创造了条件。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