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山西构建“煤-电-车”产业链 发力高速公路充电桩

   2015-12-22 国际新能源网
54
核心提示:近日,山西省连续发布 《关于加快推进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和推

近日,山西省连续发布 《关于加快推进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2016年行动计划》等文件,这些文件无一不对高速公路充电桩的发展提出要求。

根据这些文件,山西未来将“开展城际互联快充服务网络建设,在主干高速公路路段服务区加快建设城际间快充电站。

2018年,实现全省域主干高速公路充电设施全覆盖;2020年,形成覆盖全省、布局合理、高效智能的充电服务网络,满足电动汽车推广应用需求。”分析指出,对“一煤独大”的山西而言,发力高速公路充电桩除了具有节能减排的意义外,还是发展绿色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步。此外,为了保证高速公路充电桩的健康发展,还要解决标准不统一、盈利模式不确定等问题。

构建“煤-电-车”产业链

电动汽车的发展使得充电设施产业站在风口。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共建成充换电站仅780座,交直流充电桩仅3.1万个,仅能满足12万辆左右电动汽车的充换电需求。

虽然这个充电桩的统计数据不算新,但其缺口之大可见一斑。有人测算,未来5年全国充电桩建设需要增长150倍。

充电桩之于电动汽车的意义不言而喻,高速公路充电桩更是如此。记者了解到,不少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购买疑虑,主要聚焦在“充电难”的问题上。由于高速公路充电不便,很多电动汽车车主只能在城市内部玩玩。

正是意识到充电设施的重要性,国家层面的扶持政策不断出台,高速公路充电桩屡被提及。

就在山西省发布文件的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部委联合下发《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以下简称《发展指南》)。《发展指南》指出,2020年前,在城际高速公路服务区形成“四纵四横”城际快充网络,建成超过1000座城市快充站。其中,“四纵”是指沈海、京沪、京台、京港澳高速公路,“四横”是指青银、连霍、沪蓉、沪昆高速公路。

此次山西的高速公路充电设施建设规划,正是“四纵四横”城际快充网络格局的有益补充。

山西对国家政策响应如此迅速,原因几何?分析指出,除了节能减排、改善环境这些老生常谈的原因外,山西本身的产业格局更值得一提。“一煤独大”的山西,比其他地区发展绿色经济的心情更加迫切,发展高速公路充电桩正是其绿色经济的一步。正如《实施意见》中提到的那样:“意义还在于扩大电力需求,化解煤炭产能过剩矛盾,优化我省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我省‘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推动构建以创新为导向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实施意见》还进一步指出,山西省已  经确立了立足煤电能源优势,发挥汽车产业引领带动作用,构建“煤-电-车”产业链的发展思路。专家指出,这个思路既利用了山西的优势,又迎头赶上电动汽车这个国际潮流,更重要的是能填补山西汽车产业的劣势。

满足电动汽车跨城使用需求

早在山西省政府相关文件发布之前,山西的高速公路充电设施建设已经开始探索。

今年早些时候,山西通过了《2015年山西城市、高速公路快充站等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该报告提出,2015~2016年,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将在山西地区内青银高速4个服务区、二广高速8个服务区建设24座高速服务区充电站,以满足电动汽车跨城际使用需求。

其实,国网山西电力公司的高速公路充电桩建设,还只是国家电网公司发力高速公路充电桩的一小步。早在仅年1月份,由国家电网公司建设的国内首个高速快充  网络——京沪高速公路电动汽车快充网络已经全线贯通。

根据国家电网发布的数据,当时国家电网公司在京沪高速公路沿线建成50座快充站,平均单向每50千米一座快充站。

每座快充站规划建设4台120千瓦直流充电机、8个充电桩,可同时为8辆电动汽车充电,30分钟内充电80%。先期建设2台充电机、4个充电桩,支持所有符合中国标准的电动汽车充电。

另外,京津冀等东部沿海地区的高速公路充电桩建设开始得更早。以北京为例,北京市范围内G4京港澳高速窦店服务区、G6京藏高速百葛服务区、京津高速永乐服务区充电设施已建设完成。

当下,高速公路充电桩遍地开花,但热行业同样需要一些冷思考。专家指出,为了保证高速公路充电桩的健康发展,还要解决标准不统一、盈利模式不确定等问题。另有消费者呼吁,不同的充电服务提供商应统一收费模式、简化收费流程,使这件利国利民的工程更加暖心。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