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郑州新增350台纯电动公交车

   2016-08-09 第一电动网
63
核心提示:7月31日,从郑州市公交总公司传出消息,郑州市新能源公交车辆再添新军,350台纯电动新能源公交车辆将陆续投入运营,为广大市民提

7月31日,从郑州市公交总公司传出消息,郑州市新能源公交车辆再添新军,350台纯电动新能源公交车辆将陆续投入运营,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绿色低碳的出行服务。

纯电驱动,更加环保节能

此次增加的新能源车辆全部为纯电动公交车。其中,8米长车型300台,7米长车型50台,均采用无级变速,操作便捷,大大降低车长劳动强度,起步、运行更加平稳,乘坐舒适性高;相比普通公交车辆维修、保养更为简单;采用高能量锂电池,整车纯电续驶里程长,充电1-2小时,即可行驶约150公里,且行驶时可以做到零排放和低噪音,更加节能环保。

目前,新进车辆正在进行各类运营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将于近期陆续投放至277路、165路、722路、B27路、B28路、31路等多条线路运营。

新能源公交车辆持续增加,乘客出行更加绿色环保

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发布的《郑州市公共交通对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评价研究报告》相关统计,公共汽车百公里人均能耗只有小汽车的8.4%,如果运送相同数量的乘客,公交比小汽车节约能耗80%以上,高峰期20辆公交车相当于为郑州增加了一条行车道。

在节能减排方面,一辆普通公交车百公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112.97Kg,使用混合动力城市公交车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在50%左右,百公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6.49Kg,使用纯电动将更加绿色环保。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郑州公交积极响应、贯彻落实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推广低能耗、低排放新能源公交车,并对尾气排放达到国二标准的黄标车全部退出运营,统一更换为了新能源公交车辆。平均每年新购公交车辆500台以上,全部为新能源空调公交车辆。

截至2015年底,郑州公交运营车辆由2010年的4788辆增加到6221辆,增长幅度达29.9%。其中,空调车辆由1623台增长到5711台,占比由2010年的33.9%增长到91.8%;新能源车辆由10台增长到4017台,占比由2010年的0.2%增长到64.6%。使广大市民出行更加舒适的同时,也为改善我市环境空气质量和蓝天工程做出了积极贡献。

实施科技创新,为新能源车辆保驾护航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规模化和核心技术的进步,纯电驱动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战略取向。而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决定着纯电驱动车辆的发展。

自2011年开始,郑州公交先后建设了商都路充电站,可满足10台充电式纯电动公交车充电需求;建设了商都路、博学路换电站,可满足100台车辆的换电需求;在电厂路公交场站建设了10个无线充电工位,可满足10台无线充电纯电动车充电。2016年,郑州公交积极筹划、运作,又在石楠路、花寨公交场站建设了两个技术超前、智能高效的充电示范站,分别配备充电终端188个和132个,可同时满足320台公交车辆的充电需求。规划、建设清华忆江南、花园口等7处充电站,共配备充电终端140个,可同时满足140台公交车辆的充电需求,并将陆续投入使用。

大力实施科技创新,着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郑州公交通过持续投入、持续推进、持续提升,建立了先进的智能化平台,实现了新能源车辆整车动力控制数据、车身控制数据、超级电容管理及运行状态数据、故障诊断数据、公交运营数据、客流数据、收费相关等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实时对整车高压系统的工作电流电压、发动机工况、机油压力、电动机状态、制动气压、油耗的动态监控和故障诊断自动化,智能化平台的应用提高了运营生产组织效率和管理水平,也为新能源车辆高效、安全的运营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从最初的汽油车、天然气车、柴油车,到如今的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公交车,郑州公交车辆的每一次更换都向着更节能环保发展。今后,郑州公交还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进一步加大绿色环保新能源运营车辆的投放力度,为我省打响的防治大气污染攻坚战以及郑州市的节能减排工作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