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靡世界上百年的传统燃油汽车,似乎正在进入淘汰倒计时。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财政部等十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根据方案要求,到2020年,全国范围将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
近些年,在汽车领域由技术革命引发的重大产业变革中,主要有两大关注点:一是新能源汽车,二是无人驾驶汽车。那么,新能源汽车和无人驾驶汽车,谁将先一步成为真正的“风口”呢?对上海来说,汽车产业当如何选择和布局?
相较无人驾驶更具有可行性
尽管无人驾驶汽车听上去更加酷炫,其实面临了不少难题。比如,完全不需要人辅助的无人驾驶技术目前还在试验阶段,其推动力量主要是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巨头在人工智能部分技术上的储备优势。除了技术问题外,还有和汽车整车企业的利益分配、信息安全以及法律和社会建设等多方面问题。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未来无人驾驶汽车跑上大街时,其动力一定不会是化石燃料,而是电力。所以,这两种技术一定程度上是融合的,而不是迭代或被替代的关系。换句话说,不论无人驾驶汽车多么酷,新能源技术的发展都不应被忽视。
就发展前景而言,“动力电气化”“信息互联化”和“操作智能化”是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以“动力电气化”和“信息互联化+操作智能化”分别为发展导向的新能源汽车和无人驾驶汽车,谁也无法替代谁。二者是不同领域技术发展带动传统汽车制造工艺和功能附加值提升的成果,未来必定是走技术融合的发展路径。
但就短期态势而言,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交通行业以用油为主,在各行业中电气化水平明显偏低。展望未来,汽车以电能替代汽油,符合“再电气化”的发展趋势。
加快“动力电气化”发展,是全球汽车制造企业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我国汽车产业实现“弯道超车”的可行路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国内庞大市场吸引国外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厂商,有力推动了汽车产业发展。但毋庸讳言,即使到了今天,发动机、变速器、底盘、电子控制等汽车关键技术和零部件供应,大部分还掌控在国外一流汽车公司手中。如果我们依然以跟随者身份沿着西方汽车产业发展的路径前进,道路注定是曲折的。
新能源汽车和传统汽车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核心和关键性技术上有着本质区别。在“大三电”即电池、电机、电控方面,我国的产业能力、技术水平与国外有一定差距,但没有相差太多,甚至部分技术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在传统汽车制造上虽然落后,却可以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和生产上进行相应的补齐。
推动产品形态向“智联网”升级
新能源汽车包括五大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其他新能源汽车。我国主要推动规模化应用的是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就上海而言,推进汽车“动力电气化”和“信息互联+操作智能化”,应是一个主要的抓手。
从上海重点产业的竞争力排名来看,2016年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排名第三,位于广东和浙江之后。在变化趋势上,上海产业国际竞争力保持了上升态势。
在样本地区中,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了一个初步的梯队格局,即上海、广东、北京和浙江处于第一梯队,江苏、安徽、吉林、山东处于第二梯队,湖北、天津、重庆处于第三梯队。上海汽车产业科技竞争力在国内名列前茅,主要得益于庞大的科技研发投入。
在已有基础上,下一步上海发展新能源汽车应抓住以下几点:
抓住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机遇,推动汽车技术研发。这不仅要在资金层面上加大投入,更需要制度层面的设计。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发进行制度上的保障和促进,用上海的优势科技资源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科技研发单位和个人来沪进行新能源汽车相关方面的研究。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关键技术、关键领域的专项研发,加大技术投入和政策扶持。争取掌握产业技术的制高点,引领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的发展和走向。
借助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和“互联网+”战略,推动汽车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的深度融合,鼓励企业、行业进行探索。一方面,促进汽车制造体系向智能工厂升级,推动生产模式由集中化、中心化、规定配置化向分散、动态配置变化。另一方面,推动汽车产品形态向“智联网”升级。作为新的互联网工具和端口,汽车已成为重要的移动数据终端,成为智能交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在现有基础上建立起完善的智能交通体系,并将其融入智慧城市的功能和建设中去。
以上海汽车和上海电气为龙头,加速构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产品工程开发链。新能源会加大对电的依赖,因此有必要引导龙头企业在智能调度和电力储能上加大投资力度。要为城市建设接入大量分布式电源、微电网,推出电动汽车充放电设施设计相关标准,并在基础设施的电化标准设计上作系统谋划,为上海更大的发展提供前端技术条件。此外,要在推进“工业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上取得更大成效。在政策资助上,可重点支持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等应用模式创新的企业级“工业云”平台。
总之,以智能新能源汽车为抓手,构建本地核心产品链,树立上海智造的“新名片”,对提升上海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