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我们究竟需要几家新能源汽车企业?

   2017-01-05 时代周刊
45
核心提示:从2015年6月《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文件下发,到2016年3月北汽新能源摘下首张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牌照,头胎孕育的时间

从2015年6月《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文件下发,到2016年3月北汽新能源摘下首张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牌照,“头胎”孕育的时间长达8个月,可谓是“难产”。可是,紧跟着,两个月后的5月16日,长江汽车就斩获了第二张牌照;接着,9月、10月、11月、12个月,前途汽车、奇瑞新能源、江苏敏安和万向集团基本以“一个月一张”的匀速领着“准生证”。

就在市场纷纷猜测着第七张“准生证”花落谁家的时候,让大家意外的是,仅仅间隔12天,国家发改委就抢在新年之前,给江铃新能源派发了这个“新年礼物”。对于江铃新能源而言,真可谓是意外之喜,其他还在排队的企业则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们不知道下一只靴子啥时候砸下来,自己的企业是不是也应该跟着政府高层的意思加速了。与此同时,业内人士却担心,牌照发放的速度是不是有些过快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真的能容纳下这么多家车企开足马力生产吗?

2016年12月27日,江西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年产5万辆纯电动乘用车项目正式获批。这就标志着,江铃新能源成为继北汽新能源、长江汽车、前途汽车、奇瑞新能源、敏安汽车、万向集团之后,第七家获得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的企业。在江铃身后,还有小康、云开、国能新能源(NEVS)、奇点汽车、云度新能源、威马汽车等一大批企业虎视眈眈,觊觎着第八张、第九张……新能源汽车生产的牌照。此外,进来搅局的还有乐视汽车、蔚来汽车、智车优行、奇点、小鹏等互联网车企。

企业“领证”的速度越来越快,12月甚至还下了“双黄蛋”。这不禁让外界纷纷猜测高层的下步意向:是让市场形成充分的竞争,不能让早产的老大、老二、老三等占太大的便宜,还是想尽快形成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庞大规模,不再拱手把市场让给外资品牌?

不管怎么说,目前7家车企已经“领证”,后面的虎狼之师也不可小觑。而业界给排的座次猜测是:小康第八、云开第九。

先说“老八”,2016年12月20日,小康股份历史罕见地连续发布10个公告,主要涉及出售非核心业务子公司以及发行A股股票的议案等,目的是迅速募集资金40亿元,为即将开展的新能源乘用车业务在中国和美国的落地筹集资金,其中将在中国兴建“金康新能源年产5万辆纯电动乘用车建设项目”,小康(美国)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则拟开发中高端电动汽车车型产品。

再来看看“老九”,12月19日,开云汽车宣布已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募资后的开云汽车估值已达数十亿元。云开生产的低速电动全地形皮卡,定位于乡镇及农村市场等非城市核心区域,较其他高端超跑来说显得接地气了许多。

其实,“骗补”事件发生以来,相关部门就提高了“准生证”的门槛。2016年8月,工信部公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准入条件提高到17项条款,包括技术条件、资金规模、融资能力、研发实力等。其中添加了8项“否决条款”,就算之前已经拿到审核的,只要超过两项未达标也会被踢出局。

即便在这么高压的政策下,求“证”若渴依然大有人在,甚至互联网车企也主动搅入其中。乐视汽车、蔚来汽车、智车优行等纷纷列出混战队形。在互联网“造车”企业中,最有可能拿到“准生证”的可能是乐视,毕竟蔚来汽车和智车优行的能力有限,只能选择代工厂造车。可是,乐视汽车要交付15辆样车尚且不知时日,而且等待审核也不是短期行为。这样看来,第一梯队的10家新能源汽车大军中,恐怕不会出现互联网车企这种异类。

工信部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11月份,汽车产业产销再创历史新高,产销环比和同比增速均超过10%。其中,新能源汽车生产7.2万辆、销售6.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8%和6.4%。从2016年前11个月的数字来看,新能源汽车的表现更是喜人,生产42.7万辆、销售40.2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幅度都在六成左右。

在资本的助推下,新能源汽车越造越多,但是,市场真的能容下这么多车企开足马力生产吗?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国内市场似乎并不需要过多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过度投资必然会形成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带来的是重复建设,这就形成了恶性竞争。不可否认,在新能源汽车被提到国家战略高度后,有些车企削尖了脑袋往里挤,只是想短期牟利。差不多两年之后,新能源汽车的产品差不多都可以达到量产,到那个时候,尚未成熟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恐怕消化困难,必将给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埋雷。

不过,业内专家并不这么认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表示,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没有必要对企业的数量进行限制。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应该“宽进严出”,也就是说,企业进入行业可以宽、符合条件就可以进,但产品监管一定要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王贺武也认为,国家会基于市场选择综合考虑,不排除最终会有更多的企业会拿到生产资质。

从目前的情况,安全性是评定电动汽车资质最重要和最首要的考量,安全性强的车企获得青睐的可能性更高。无疑,新能源汽车盛宴的开始也意味着敲响了行业决战的钟声。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