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庞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令外资车企虎视眈眈,越来越多的外资品牌加快布局中国市场的步伐。其中,以宝马的势头最为猛烈。2016成都车展之际,宝马举办了“新能源之夜”发布会,宝马全新X1插电式混动版、7系插电式混动版、X5插电式混动版、i3升级版还有i8质子红特别版在此发布会上悉数亮相。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康思远在接受第一电动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新能源市场进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产销量保持两倍以上增幅,在基础设施方面,越来越多的充电桩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并且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也在日益提高。“目前是进入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好时机。今年年底,宝马的新能源车型数量将达到9款,这也是豪华品牌中最强大的新能源汽车家族。”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康思远
新能源汽车将向高端上移发展
就中国市场而言,宝马目前已有超过40家BMW授权经销商,可以来销售和服务BMWi的产品。到今年年底将有9款新能源车型,超过160家经销商都可以进行销售和服务。配合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宝马加快了公共领域充电设施的布局速度。康思远预计,今年年底公共充电桩数量将增至1500个,目前在国内多个城市已经建立了超过1000个即时充电TM充电桩。
对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未来,康思远做出了这样的推测:“如果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现状,上牌的新能源汽车还是以经济型车型为主,价格最多20、30万,大量的车是在更低的价格区间。而情况一定是在不断变化的,新能源汽车将慢慢向高端上移发展。”
尽管目前宝马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及占比份额并不大,但康思远非常看好未来的增长趋势。“宝马新能源汽车在挪威、荷兰等国家的发展非常迅速,甚至供不应求。在欧洲市场,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已经占到宝马总销售量的4%左右。全球市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占比大约是2%。”从2013年上市至今,BMWi3和i8的累计销量已达7万台。
康思远还表示:“在汽车行业,晚一步就是晚一个周期,在这件事情上不能过于有耐心,必须马上行动起来。现在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这些城市中各种各样的交通限行和各方面政策,我们也可以想象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一旦达到一个临界点,增长会是突破性的快。我们不能观望,而是要积极地行动,争取把握住这些机会。”
插电混动技术将覆盖全部车型
纵观宝马品牌战略,康思远将之比喻为书架,一端是BMWM,代表运动本色与传承,一端是BMWi,代表面向未来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中间是主力品牌BMW。
其中,BMWi是宝马集团的创新平台,源于此项目的BMWeDrive电力驱动技术,将拓展到BMW全系主力车型。碳纤维科技和激光大灯已应用于全新BMW7系,插电式混合动力科技已引入BMWX5、2系旅行车、3系、7系和国产的X1等车型,康思远表示,未来宝马集团在所有细分市场都会提供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供客户选择。
市场上竞争的电动车型和车企规划投放的新能源车型中,都在追求越来越高的续航里程,不断有400km、500km续航的新车消息传出。对此,康思远表示:“对于宝马来说,一款先进的电动车绝不是把电池加一倍,把续航里程提上去这种单纯数字上的衡量,安全性是宝马考虑的首要因素,以及性能、里程、安全与实用性之间实现完美的平衡。”
据介绍,在电池安全方面,宝马有自己独立研发的液体冷热循环系统,能够使电池始终保持理想的维度,不至于热失控,发生其他危险情况。目前宝马在沈阳投建了高压电池中心,为后续的宝马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提供电池。
碳纤维车身也一直是宝马新能源车型的创新技术亮点。康思远表示,高强度碳纤维是工业化里面最坚固一种材料,用特定方式编织在一块成为一种复合材料,不但轻而且坚固,既能保护驾乘人员也能保护电池,这是宝马全面安全防护的关键。
2021年量产自动驾驶车
除了电动化,智能化也成为车企抢占技术制高点的重大方向。宝马i部门已经将由电动车转变为自动驾驶研发部门,未来将融汇更多数字互联和自动驾驶科技。今年7月,宝马集团公布与英特尔和Mobileye建立合作关系,将于2021年把基于BMWiNEXT的自动驾驶车辆投入量产,这是迄今为止最清晰的自动驾驶时间表。
康思远介绍,宝马在自动驾驶技术研究方面已经做了非常多的工作,比如今年7月在成都就实景演示过高度自动驾驶技术,包括自动变道在内的三项主要功能。宝马在中国已拥有超过8000公里以上真正的自动驾驶实路测试。
“自动驾驶这一天到底会不会到来,答案是肯定的,技术是不是能够发展到那一天,也是肯定的。”康思远对自动驾驶技术的实现非常有信心。“在新一代BMW7系上有一些驾驶辅助功能,在时速210km/h以下都可以实现,但是我们在宣传方面依然会非常谨慎,比如说变道提醒、自动跟车和车辆跟踪,安全性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汽车制造商来说永远都摆在第一位。”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