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主持召开了新能源汽车统筹规划创新发展专题会;7月4日,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主持召开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座谈会。这两次由国务院副总理主持召开的关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会议,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被称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两会”。
从6月23日到7月4日,为何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两位国务院副总理主持召开同一个行业的发展会议?这显然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当前所面临的紧迫发展形势有关。日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在京组织召开了“两会”精神宣贯会,并就时下的行业热点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处于爬坡过坎阶段
中汽协常务副会长董扬介绍,2012年至今,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经累计超过100万辆,2016年,产销量占全球总量的50%。无论是新能源汽车产品、研发体系还是市场应用方面,我国新能源汽车都积累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的进程。
但随着世界各国对新能源汽车的日益重视,掌握了雄厚资本和技术基础的跨国公司开始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力,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比较优势面临巨大考验。马凯用“思其所以危,则安矣;思其所以乱,则治矣;思其所以亡,则存矣”,形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当前的形势,要求新能源汽车发展要有紧迫感、使命感,要坚定信心,以不进则退的危机感做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各项工作。
马凯强调,新能源汽车能否做到更便宜、更方便、更舒适、更安全是产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新形势下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明显增多,尤其是产业能否持续发展、能否保持引领地位以及产业环境能否持续改善等方面存在较大隐忧。
理性引导投资提高供给质量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重大的历史机遇期,同时也面临一定挑战。”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瞿国春表示,要抓住机遇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必须要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尤其是营造可持续的发展环境。为此,工信部将加强引导,促进行业进一步落实《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水平,提高企业国际化发展能力,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创新布局。
瞿国春强调,要加快动力电池、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的创新布局建设,加强前瞻性研究,尽快形成高水平的共性技术能力供给。“今后,将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准入门槛,落实《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与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强化新能源汽车的安全要求,工信部还将会同发改委等有关部门严防新能源汽车结构性过剩。”他说。
针对近期业内比较关注的“双积分”管理和新能源汽车购置税问题,瞿国春表示,“双积分”正在走最后程序,将尽快出台,政策正式发布后,有关部门将组织宣贯、培训,推进政策的落地实施。工信部也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快研究新能源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的延续实施问题;同时,出台《道路机动车辆生产管理条例》,加快建立生产一致性监管制度与监管平台,促进新能源汽车相关标准法规体系与国际接轨。
会上,财政部经济建设司能源处副处长沈瑞钢强调,未来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将由普惠制向扶优扶强转变,今后将重点支持关键技术创新。“从这些年的发展情况看,我们的补贴政策是行之有效的,但长期执行补贴政策,不仅让政府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更重要的是容易让企业患上政策依赖症,缺乏技术创新研发、产品质量升级的动力。行业更是容易出现低水平盲目扩张,造成产业布局不合理、产能过剩等问题。目前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应不足。”沈瑞钢表示,今后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将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市场导向,理性引导投资,着力提高供给质量,督促企业推出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产品。
政策应向消费端倾斜
新能源汽车扶植政策由培育产品向培育市场转移,既是今后我国补贴政策的发展趋势也是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现实需求。不仅补贴要由产品补贴向税收优惠转换,充电基础设施方面也需要由建桩补贴向运营补贴倾斜。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德翔表示,当前我国充电桩运营行业几乎没有企业能盈利,亟需国家政策的支持。
此外,电价、停车费、过路过桥费等收费过高不但攸关桩企、车企存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从增强新能源汽车使用便利性的角度出发,消费端政策的支持显得更为重要。
尽管我国纯电动汽车的标准法规体系已较完善,但有些指标并不能满足实际使用需求,如纯电动重卡对载电量、电量利用系数的要求。比亚迪负责人表示,希望政府主管部门在新能源汽车的公告申报、涉补细则等方面能更贴近市场需求,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扫清政策障碍。
相较于纯电动汽车正处于市场化发展阶段,燃料电池汽车还处于产品培育期,上汽集团、宇通客车等企业建议国家延续对燃料电池汽车的补贴扶植,包括加氢站、制氢、运输等环节,以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运营。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