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新能源汽车火爆背后无法忽视的隐忧

   2017-08-22 电动汽车在线
49
核心提示:新能源汽车有多火?万亿投资,2000万辆产能规划,200多家整车企业,再加上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但是在新能源汽车火爆背后还有无法忽

新能源汽车有多火?万亿投资,2000万辆产能规划,200多家整车企业,再加上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但是在新能源汽车火爆背后还有无法忽视的隐忧。

电动汽车市场乱象丛生

自国家出台各种政策,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开始,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便一直在飞速的扩张,从无到有,资本的增长几乎是指数级的,看之让人心惊。有媒体报道称,从2015年至2017年上半年,国内共有超过200个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项目落地,涉及投资金额10262亿元人民币,已公开的产能规划达到2124万辆。尽管这组数字不一定十分准确,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场的疯狂,以及步子迈得过大而出现的诸多隐忧。

国家政策的强力扶持,地方的不限行、不限购,全球环保意识的加强,诸多国家禁售燃油车等种种措施,把新能源汽车推向顶峰,火热的市场让很多人头脑发热,想象着未来更大的市场空间,不考虑基础与后果,便放手大干。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连续两年位居全球第一,市场保有量已占到全球总量的50%。

规模宏大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让人尴尬的乱象。国家补贴比例高,一些企业便为了骗补,不顾自身技术的薄弱,把主要精力放在产能扩张上;还有一些企业忙于跑马圈地,造概念,讲故事,产品始终不见“踪影”;一些地方盲目吸引新能源汽车企业落户,却并不考虑当地是否具备基本的生产条件;一些地方力推新能源汽车,只是为了盘活当地原有的汽车产能和资源。

双向发展才靠谱

市场越是火热,便越是要理性应对,提高认识,分析市场走向,谨防热潮过后一地鸡毛。

近来双积分政策的即将实施,定然又会刺激一波新能源市场的热潮,事实上已经有很多车企为此做出了准备。长城和御捷的一拍即合,北汽与戴姆勒的极速联姻。紧随其后,北汽现代迅速推出首款纯电动车型 — 新伊兰特EV,广汽乘用车在7月底也成立了广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旨在尽快缓解企业的积分压力。

但未来谁也无法预测,有车企内部人士表示:“当前,大家都对政策摸不着头脑,明年汽车市场究竟要怎么个打法也无法明确。”

事实上就现在而言,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并不高,急急忙忙完全转型是不明智的。根据中国政府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然而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2亿辆,按照每年净增900万辆的速度,到2020年底中国汽车保有量为2.3亿辆,而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也仅仅占到全部汽车保有量的2.17%。

“电动化是汽车工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但到2030年电动化进程能否彻底取代内燃机,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取决于电池技术在2030年的发展程度。在商用车和乘用车领域内燃机车或许能被电动车替代,但是某些领域并不一定能够实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徐向阳认为,当前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另一方面要通过科技进步,深挖传统汽油车节能潜力,只有两条腿都走起来,汽车产业才能行稳致远。

做好准备是关键

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没有充分准备好的情况下被动的一头扎进一潭浑水里,其结果也只会是沉在湖底,被淘汰掉。

首先,技术是关键,在市场细分化加剧的情况下,必须做出自己的品牌。新能源车看似与传统车区别不大,但实际上可以说是完全不同,围绕着电动这一中心,内在的产业链、核心技术等自然千差万别,而外在设计基于人们的体验,其结构与生产工艺更是有着广大的创新范围。而且目前世界各国研发生产纯电动乘用车的企业仍处于探索和积累阶段,尚未形成像传统汽车一样可以借鉴的、成熟的设计规范和固定的生产研发模式。没有规范自然困难多多,但也意味着有着后来居上的可能。

其次,积极结合地方政策及其他优势,开创有竞争力的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一个需要长期投资的产业,其对带动地方的经济与就业有着巨大的影响,详细调研,谨慎选择必不可少。否则投资在没有新能源汽车发展基础的地方,最终难以形成竞争力,在发展的大潮下只能走向末路。因此,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认识,理性投资。

最后,扎实做车,潜心研究,自主创新,不投机取巧。现今新能源车市面上看虽然火爆,但实实在在专注研究的却没有多少,很多小企业几条生产线,一把螺丝刀就敢造车,不过是看见风口便上去凑热闹,想捞一把而已。然而随着市场的成熟,逐渐规范,这些没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终究会被淘汰。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