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多国确立燃油车禁售日期 新能源时代打开大门

   2017-08-04 《车友报》
77
核心提示:当消费者还在吐槽电动汽车种种毛病的时候,新能源汽车时代却飞速向我们走来。在本月落下帷幕的二十国集团(G20)汉堡峰会上,各国

当消费者还在“吐槽”电动汽车种种毛病的时候,新能源汽车时代却飞速向我们走来。

在本月落下帷幕的二十国集团(G20)汉堡峰会上,各国就联手整治环境、遏制气候恶化达成一致。为实现这一目标,与会各国联手表态,将制定明确的禁售燃油车时限,在期限到来前全面禁售燃油车。

挪威四个主要政党一致同意从2025年起禁止燃油汽车销售。德国联邦参议院以多票通过决议,自2030年起新车只能为零排放汽车,禁止销售汽油车和柴油车。英国、法国计划从2040年开始,全面停止出售汽油车和柴油车。印度表示最晚至2030年将全面禁售燃油汽车。荷兰劳工党也要求从2025年开始禁止在本国销售传统的汽油和柴油汽车。

恶劣的气候和环境迫使着多国政府采取行动,我国也制订了相应的计划。这一切表明,新能源汽车时代大门开启,燃油车正在徐徐驶离历史舞台。

新能源汽车多国竞赛

不出8年,世界上将不再有汽油或柴油轿车、大巴和卡车出售。整个陆上交通运输市场将转向电气化。这是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托尼·西巴的预测。他题为《反思交通运输2020~2030》的报告在环保圈疯传,在传统行业则引发焦虑。

二十国集团(G20)汉堡峰会,多国集体表态,从政策上契合了托尼·西巴的预测。虽然8年的说法太激进,但是一场新能源汽车全球竞赛正激烈展开。

2016年4月,荷兰劳工党提出计划在2025年禁止销售汽油和柴油汽车,从而确保在2025年之后所有新车都是新能源汽车的议案,并最终仍获得通过。去年,据挪威媒体报道,挪威四个主要政党一致通过了从2025年起禁止燃油车销售的提案。目前,挪威是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国家,高达37%。

法国将推出税收优惠政策,在未来20多年助力该国实现向电动出行的转变。“法国政府将采取多项措施,以鼓励公民用新车或二手车取代1997年以前生产的柴油车或2001年以前生产的汽油车。”法国能源部长尼古拉斯·霍洛如是说。此外,法国还将终止在其领土范围内的石油和天然气开发,2022年前关闭所有火力发电厂,鼓励家庭自主生产能源,并到2025年底前将核电站发电量减少到总发电量的50%。当前,混合动力汽车约占法国汽车市场的3.5%,而纯电动汽车仅占1.2%。要实现禁售燃油车的目标难度不小,但是法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决心很大。

就连内燃机发明国、传统汽车工业强国——德国也站了出来。去年年中,德国联邦参议院以多票通过了2030年后禁售传统内燃机汽车的提案,德国社民党和绿党表示支持,由这两党派执政的德国联邦州也表态支持。

印度正制订计划,准备到2032年淘汰全部汽油车和柴油车,在亚洲电气化竞赛中反超中国。而这一点看起来难度很大,中国已经做足了准备,不但战略规划成熟可行,新能源汽车市场化也在有序推行,燃料电池汽车将在2025年取得突破,2017~2020年,充电设施后来居上破解“鸡与蛋”的问题,并且在2019~2025年期间政策市场“两条腿”走路后,也将于2025年突破性价比实现大发展。

技术支撑新能源汽车推进

西巴教授认为,真正推动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大门的是技术,而不是气候政策。

“爆发点”将在今后两三年里到来,届时电动汽车的电池续航里程将超过200英里(约320千米),美国的电动轿车价格将降至3万美元。到2022年,低端车型的价格将降至2万美元。此后这场“雪崩”将扫清挡在它面前的一切。西巴教授说:“从成本曲线来看,到2025年,所有新车都将是电动的,所有的新大巴、新轿车、新拖拉机、新厢式货车,凡是靠轮子行驶的东西都将是电动的,全球都一样。”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博士、高级工程师、中国石化发展计划部专家张国昀指出:目前电动汽车发展的三大瓶颈正在获得突破。

续驶里程:通过提高电池能量密度、采用轻量化汽车材料解决。

充电时间:通过提高电池自身的导电性、采用非线性充电策略,根据电池充电时电化学反应特点,可以进一步加快前期充电。目前特斯拉超级充电站20分钟以内可以充一半电量,剩余一半的电量需要充一个小时。

电池成本:当车用电池成本降到100美元/千瓦时或500~600元人民币/千瓦时时,电动汽车在私家车领域具有竞争力,目前的电池成本为414美元/千瓦时。但是成本降得很快。

清华大学教授李建秋在刚召开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预测:什么时候能做到差不多100美元/千瓦时的价格呢?“估计是在2020~2025年做到这个价格。”

同时李建秋还预测燃料电池汽车,“2025年我们预计产量就会起飞了,而且起飞的量是10万辆”。

一旦电动汽车在续航、充电速度、价格、电池寿命等核心领域的性能追上燃油车,其易于维护、空间更大、更易于智能化和使用成本低的优点就会显现出来,并最终打败燃油车。

车企纷纷转向新能源汽车

近日,瑞典高档汽车品牌沃尔沃宣布,自2019年起,沃尔沃所有新上市车型均将配备电动机。这标志着该汽车制造商将终结纯内燃机时代,电气化技术成为其未来发展的核心。沃尔沃将成为首个全面采用电气化技术的高档汽车制造商。

沃尔沃并不是首先宣布计划停售传统燃油车的汽车企业,早在2015年,丰田汽车就宣布到2050年将停售内燃机汽车,届时只会出售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以及燃料电池汽车,到2050年将新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90%,以实现环保目标。按照丰田当时公布的计划,其欲到2020年实现混动车年销售量超150万辆,燃料电池车年销量3万辆的目标,到2050年全面停产纯汽油和柴油车型。

其他跨国巨头也发布了类似的战略规划。奥迪已经表示,到2020年将会推出三款全电动汽车,其中第一款将于明年亮相。大众集团表示,到2025年,销售的三分之一汽车将全部为全电动或半电动汽车。梅赛德斯-奔驰表示,自2019年起,将在2022年前销售10款新的电动汽车。捷豹路虎将推出首款电动汽车捷豹I-Pace ,并将在9月份的法兰克福车展上展示。

西巴教授说,到2030年,由于费用、便捷性和效率方面的原因,美国境内95%的行驶里程将由自动驾驶电动车辆完成。到那时,电动车辆的每英里行驶成本将为6.8美分,致使汽油车遭淘汰。

市场力量将以政府绝无希望达到的速度和强度促成这一切,“交通运输业将出现历史上最高速、最深入、影响最重大的动荡之一,我们正处于这一转折点。”西巴教授说,“内燃机车辆将进入成本不断上升的恶性循环。”

沃尔沃CEO汉肯·塞缪尔森对企业做出的改变做出评价:“这一举措标志着纯内燃机时代的终结,并将助力沃尔沃汽车实现到2025年售出100万辆电气化汽车的承诺。”

扩展阅读

加油站面临最大挑战

“整个陆上交通运输市场将转向电气化,导致石油价格一落千丈、存在了一个世纪的石油工业面临威胁。”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托尼·西巴做出此预测的前提是:人们将全体转向自动驾驶电动车辆,这种车辆的运行费用是矿物燃料汽车的1/10,燃料边际成本几近于零,预期使用寿命为100万英里(1英里约合1.6千米)。以后会越来越难找到加油站、备胎,也越来越难找到内燃机的2000个可替换标准件。

西巴教授说:“我们的研究和模拟表明,现有车辆和石油供应链每年产生的10万亿美元收入将大幅缩水。”他还认为:“某些高成本国家、企业和油田的石油产量将彻底归零。埃克森美孚、壳牌和英国石油公司可能会有40%至50%的资产闲置。”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博士、高级工程师、中国石化发展计划部专家张国昀也指出,电动汽车推广对石油石化行业影响深远。如果电动汽车大规模推广,将会直接影响传统燃油汽车行业,进而影响石油开采、炼油化工、成品油销售等行业,对加油站业务影响最大。

那么,加油站能否增建、改建为汽车充换电站,为电动汽车提供服务呢?

张国昀认为,电动汽车代表着一种新型能源供给方式。即使在加油站建设了充换电设施,除出租车、公交车等运营车辆外,绝大部分电动汽车不会到加油站充电。

一是因为电力供应系统成熟,电动汽车可以非常方便地在居住地、单位、商场等地方的停车位随时进行充电,除应急和远途续航需求(如高速公路等)外,没有必要专门到加油站进行充电。

二是因为自备充电不需要服务费,且居民生活用电价格低于工业电价。一般私家车每日行驶里程短,大部分时间处于停驶状态,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慢充,所以出于经济性考虑,人们也会优先选择在居住地或单位停车位自备充电。

张国昀建议,应该根据电动汽车保有量变化和充电时间缩短情况,稳妥推进加油站充换电业务,也可在停车场建充电桩。除公交车、出租车等运营车辆外,重点针对私家电动汽车提供长途行驶服务,在加油站提供化整为零的电池租赁和充换电业务,使加油站成为油气电一体化综合能源供应站。在加油站开展电动汽车维护保养,电池销售、租赁、梯级利用等业务,并做好与车联网、大数据平台的融合,为车辆提供各类增值服务。

张国昀还建议,石油石化行业应积极考虑拓展新业务,如拓展“发电+充电”业务,介入动力电池相关材料研发与生产等。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