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2019新能源汽车补贴将退坡40%

   2018-11-06 电池中国网
77
核心提示:今年7月份,彭博社一则关于2019年补贴将退坡30%的消息在圈内引起了不小的骚动,给国内新能源车企和动力电池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恐慌

今年7月份,彭博社一则关于2019年补贴将退坡30%的消息在圈内引起了不小的骚动,给国内新能源车企和动力电池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恐慌,然而事实情况可能“更糟”。近日,电池中国网从知情人士处获悉,201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或将退坡40%,新补贴政策预计将于今年12月份出台。

某整车企业负责人此前曾表示,包括财政部和工信部在内的有关主管部委已经就补贴进一步削减达成共识,并已经将最终草案提交审批,相信很快就会正式对外公布。近日,电池中国网从相关消息人士处获悉2019年补贴政策可能的调整方向及相关内容。看看可能都有哪些调整?

明年整体退坡40% 2020年全部退坡

“明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整体退坡40%,2020年再退坡40%,直至全部退出。”一位不愿具名的车企负责人告诉电池中国网。

该消息人士还向电池中国网透露,“乘用车续航里程较2018年补贴标准来看,取消低续航里程的乘用车补贴,同时,高续航里程的乘用车补贴下调一个梯度,像超过400公里续航的今年可以拿到5万补贴,2019年可能拿到4万,今年300-400公里的电动乘用车能拿4.5万/辆,明年可能拿3.4万”。彭博社此前报道也称,2019年新的补贴政策将取消200公里以下电动汽车的财政补贴。综上消息,电池中国网预计,从2019年开始,低于200公里的电动乘用车拿不到补贴将是大概率事件。

2019年新能源乘用车补贴预计调整

此外,上述人士还透露:非快充类纯电动客车补贴从1200元/kWh降到800元/kWh,但单车补贴上限不变。

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达140Wh/kg才能拿1倍补贴

2018年的补贴政策要求,纯电动乘用车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在120(含)-140Wh/kg的车型按1倍补贴,140(含)-160Wh/kg的车型按1.1倍补贴,160Wh/kg及以上的车型按1.2倍补贴。该消息人士告诉电池中国网,2019年乘用车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的门槛已经确定为140Wh/kg、160Wh/kg、180Wh/kg三个档位,将分别能拿到1.0倍、1.1倍和1.2倍补贴。据电池中国网了解,工信部发布的今年推荐目录车型中,系统能量密度在140Wh/kg以上的车型占比已超过50%,占比数值由2017年各批次的普遍不足5%提升至2018年的最高占比86.37%。此外,系统能量密度在160Wh/kg以上的车型占比也有明显上升。

据业内专家分析,2019年市场上磷酸铁锂系统能量密度预计能做到160Wh/kg,三元锂电池系统能量密度将能达到180Wh/kg。电池中国网认为,随着动力电池技术不断提升及车企为了获得更高补贴,预计2019年系统能量密度在160Wh/kg的车型将成主流。

过渡期取消 补贴政策预计下月出台

2018年的补贴政策,从2月12日起实施,但设置了2018年2月12日至2018年6月11日的过渡期。过渡期期间上牌的新能源乘用车、新能源客车仍按照2016年补贴政策对应标准的0.7倍补贴。据电池中国网从知情人士处获悉,因过渡期设置,导致今年新增上百亿元补贴资金,财政压力巨大。为减少补贴资金压力和尽快落实补贴退出机制,财政部相关人士表示,2019年将不再设置补贴新政过渡期,新政将于2019年年初正式实施。同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也将重新调整,为避免青黄不接,新能源车企须在今年年底集中申报新车型,进入推广目录。

此外,该消息人士还向电池中国网透露,新补贴政策预计下月出台,车企应及早做好相应准备,避免因新补贴政策颁布及正式实施间隔太短影响车企新车推广。

今年9月,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宋秋玲在参加泰达汽车论坛时曾表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起步期,补贴政策发挥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现阶段新能源产销规模已经进入百万级别,产业也由起步期进入发展期,补贴政策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需要。同时,她还透露,将建立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仍然坚持扶优扶强的政策导向,继续提高补贴技术门槛,鼓励企业做大做优做强。而上述流出的2019年可能的补贴政策调整内容也正印证了她传达的这一信息。

尽管根据新的补贴政策,低续航里程电动乘用车将拿不到补贴,但考虑到低续航新能源电动车仍然可以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仍将获得新能源车的相应权益,如在限行限号限牌的城市,仍可获得新能源车牌。此外,低续航里程乘用车仍可获得新能源积分,对于整车企业来说,仍然是一则重要利好消息。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