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的出台也将在一定层面上具有引导作用,据行业专家介绍,但同时需要看到的是,但是高水平的工厂资源已经非常稀缺,要不早已被造车新势力“瓜分”,要不根本不愿意为造车新势力代工生产。
代工or自建工厂?是造车新势力诞生之日起就躲不开的话题,为此彼此之间也少不了口水仗,甚至形成了一条产业鄙视链。即自建工厂—代工生产—PPT造车,自上而下。对此,有业内专家认为,汽车是一个有着庞大上下游产业链,且对研发、技术等等都有着较高的门槛的行业,选择在这方面有经验的车企“代工“生产,可以轻装上阵,并且其还具有投产快等优势。
目前市场上蔚来、小鹏等车企走的就是代工生产的路线,不过在政策层面,此种做法却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可以说蔚来、小鹏们一直游走在“灰色地带”。
12月6日,工信部在官网发布《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第四章,其中第二十八条明确,鼓励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之间开展研发和产能合作,允许符合规定条件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委托加工生产。《办法》的出台,正式明确了代工生产的地位。
“《办法》的出台也将在一定层面上具有引导作用”,据行业专家介绍,成本低、投产快是代工生产显著的优势,工信部此次明确了代工生产,势必将影响到一些企业的决策,但同时需要看到的是,虽然代工生产优势很多,但是高水平的工厂资源已经非常稀缺,一些具备规模的整车厂,要不早已被造车新势力“瓜分”,要不根本不愿意为造车新势力代工生产。
众做周知,相比于其他的行业,汽车具有很强的技术要求,国家层面对于其也设置了很高的”门槛“。以造车新势力为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越有60余家,但仅有15家通过了发改委的项目核准,8家通过了工信部的审核,大部分车企连挡在了大门之外。
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发布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是造车新势力需要迈过的第一道门槛。其中规定,要求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需在中国境内注册,具备与项目投资相适应的自有资金规模和融资能力、具有整车试制能力且自行试制同一型式的纯电动乘用车样车数量不少于15辆。
此外,还要看企业是否具备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所必需的设计开发能力、生产能力、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售后服务及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符合《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符合以上所有要求,才有可能拿到一纸资质。
可以想见,独立申请造车资质对于一众新势力而言难度不言而喻。所以它们也总结出了另外两种”曲线救国“的办法。
即与有资质的车企合作代工生产和收购有资质的企业来获得资质。目前蔚来、小鹏选择的是前者,它们分别与江淮、海马签订代工生产协议。眼下蔚来第10000辆ES8已经下线,而小鹏的G3上市发布会也将于12月12日举行。电咖、威马则选择收购有资质的汽车企业以达到造车的目标。
到底哪种方法更符合企业未来的发展,现在还不好判断,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对于“交付”及其敏感的造车行业,选择代工在初期的效率上肯定是最优的选择,车辆的快速上市可以迅速占据市场的空窗期,为企业后续运作提供保障。
此次《办法》的推出虽然明确了代工的地位,但是想改变现有的局面可能性并不大。业内人士称,目前造车新势力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每一家企业都按部就班的按照计划行事。其次,相对优质的整车企业愿意为新势力代工的屈指可数,早已被蔚来等瓜分,而大规模的整车厂对于代工根本不感冒,所以对行业影响并不大。......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