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2018年新能源汽车走向何方?

   2018-03-05 前瞻产业研究院
58
核心提示:2017年12月27日,财政部、工信部、税务总局、科技部等四部门发布公告,将自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对购置的新能源汽车免

2017年12月27日,财政部、工信部、税务总局、科技部等四部门发布公告,将自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对购置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在政府的目标和政策助推下,2018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增长至新高。而根据世界汽车产业专业调研公司(FOURIN,Inc.)的预测,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进一步扩大,2019年将达100万辆,2025年之前将突破200万辆。

目前,我国对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和规划仍在持续发酵中。2017年9月9日,在2017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工信部副部长透露我国已经开始研究制定禁售燃油汽车时间表。这是工信部针对燃油汽车禁售的首度表态。不过,目前禁售燃油车尚处在政策研究阶段,时间表制订的本身还需要时间。

2017年9月底,《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的正式出台,双积分政策的靴子最终落地。“双积分政策”对车企的平均油耗积分和新能源汽车积分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车企承担一定比例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义务,不达标的车企,将面临暂停申报汽车目录、停止部分传统汽车车型生产等严厉处罚。双积分政策旨在建立传统汽车反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长效机制。

在“双积分政策”和“禁售燃油车时间表”的双重压力下,目前已有多家车企进行新能源汽车进行布局,并发布了禁售燃油车的长期发展规划。在政策和市场的驱动下,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将维持火热发展态势。

图表1:主要车企禁售燃油车时间表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补贴趋紧,新能源汽车门槛提高

另外,从2009年国家开始新能源汽车推广试点以来,我国一直推行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随着新能源汽车推广的进行,国家对补贴政策也一直进行调整。但总体来看,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呈现补贴额度收紧,补贴门槛逐渐提高的趋势。

图表2:截至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历程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这次补贴政策的退坡,将引导消费者购买能达到补贴标准的新能源汽车,而性能无法达到补贴标准的新能源汽车,将被市场淘汰,从而提升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门槛,部分不达标车企被迫出局。

相比2017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方案,新的补贴方案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新能源乘用车将按续驶里程重新划分补贴额度,对续驶里程在150公里以下的新能源车不再补贴,对150-300公里的新能源车补贴进行下调,对300公里以上的补贴进行上调。

图表3:2018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方案预计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中国成为新能源汽车产销大国

政策和市场双轮驱动之下,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形成了从原材料供应、动力电池、整车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到整车设计制造,以及充电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等完整的产业链,具备了产业化基础。2017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77.7万辆。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1-11月全球新能源乘用销量累计突破100万台,全年销量超过110万台。而中国2017年占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比重在70%左右,创历史新高。中国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产销大国。

图表4:2010-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及预测(单位:万辆,%)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各大车企的新能源汽车建设也是热情空前高涨,截至目前,全国公布的规划产能超过2000万辆,远超预期。仅上汽、北汽、吉利汽车、比亚迪四家车企2020年规划的产能就近400万辆。

图表5:2020年主要车企新能源汽车规划目标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问题仍然很多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虽然已经成为新能源产销大国,但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仍不少。主要体现在:1)关键技术创新水平有待提升,难以与日本、韩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匹敌;2)充电设施建设无法满足车桩协同发展需求;3)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问题亟待重视;4)产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等。

“十三五”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十三五”期间的重点发展方向将体现在五大方面:1)完善政策体系。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建立补贴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发挥扶优扶强的政策导向作用;2)健全法律法规。建立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建立国家、地方、企业三级新能源汽车安全运行监测体系;3)加大研发支持。加大对动力电池等薄弱环节的技术研发,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整体竞争力;4)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基础设施支持;5)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促进跨行业合作。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