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西安消费者 能否放心选择新能源车

   2017-09-27 西安晚报
66
核心提示:9月9日,工信部在2017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发声,称已启动传统能源汽车停止产销时间表的相关研究。虽然目前还只限于研究阶

9月9日,工信部在2017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发声,称已启动“传统能源汽车停止产销时间表”的相关研究。虽然目前还只限于研究阶段,但随着“双积分” 并行管理办法即将出台,新能源汽车取代传统汽车已是大势所趋。那么,就现阶段而言,消费者能否放心选择新能源汽车?西安各家汽车4S店有什么说法呢?

西安销量“稳中有升”

严格来说,目前西安市场中较为常见的、符合国家标准且能够享受到补贴的新能源汽车,分为纯电动汽车(如:腾势400、荣威ERX5)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如:比亚迪秦、唐、宋)两类。仅此上述车款而言,销售从高到底分别是:秦、唐、宋、腾势400和ERX5。

比亚迪王朝系列新能源车目前在西安市场的状况可谓一车难求,在比亚迪4S店只能接受预订,且部分车型有附加条件。而作为纯电动车的腾势400,“6月环比增长134%,但是基数仍然较低”。西安一家腾势专营店销售顾问坦言:“腾势400,简而言之,就是续航里程达到了惊人的400公里,电池能量密度也由47.5kWh升级至62kWh的超大容量,同时保持了电池体积不变。虽然消费者每天驾车的平均驾驶里程在50至80公里半径内,但腾势400用每周只需充电一次的强大续航能力,可能是造成腾势400销量上升的原因。”而在今年6月3日刚刚上市的荣威ERX5目前还处在市场导入阶段,“有消费者咨询,目前也有少许订单。”西安一家荣威经销商如是说。

可以看出,虽然不同类别的新能源车都有自己的市场现状,但无可否认的是,他们的销量均“稳中有升”。

选与不选“是个问题”

家住曲江的古先生就曾遇到这样的艰难选择。“我看中新能源车无非有点,首先,‘国补’和‘地补’之后,价格能接受;其次,不用缴纳购置税,省了一大笔支出;再次,算下来毕竟电比油划算,最后,能够享受走公交车道、免费停几个小时车等路权。”古先生说:“看了几个月下来,我还是选择了传统汽油车,一来销售较好的新能源车实在‘等不起’,排队不说,还得有附加条件,而且外观内饰总是差一点,而销量不好的新能源车又不敢买,且不说担心日后电池、电动机会出现问题,过少的市场保有量肯定会造成以后较高的维修保养成本,二来,目前中国市场对进口新能源汽车基本不给补贴,所以能选的品牌还是相对较少。”

相信购买新能源车的消费者和古先生想法类似,即:购买成熟的汽油车要比购买新能源车或许更踏实。与此同时,目前汽车市场确实存在“进口新能源车不补贴”的事实。据了解,在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榜前20名中,没有任何进口品牌,仅有的两家合资品牌分别是东风日产和比亚迪戴姆勒,其他都是自主品牌。

专家表示“尚未成熟”

有业内直言:“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的拉高,离不开补贴政策的大力推动。”

据了解,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最多的国家。另外,从企业情况来看,我国已经有一批优秀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目前,比亚迪销量排名全球第一,北汽、江铃、上汽、奇瑞、吉利的排名也都居世界前列,而新能源客车的技术水平这几年也有了非常大的提高,混合动力达到了国际上领先的水平。动力电池发展势头也较好,比亚迪、宁德时代、国轩等领头企业表现都非常优秀。

但是对于新能源车市场而言,也有专家表现出不同看法。“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是个较特殊的行业,受产业政策导向明显。”西安财经学院副教授罗冰进一步解释:“产业政策起引导作用没错,培养市场成熟后再逐步交给市场,让市场去发挥决定性作用才是真本事。就目前来看,这个时机尚未成熟。”

市场或许“需要推手”

尽管近两年来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不错,但是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初衷并不在于保护环境,特别是西安消费者,更多的是为了“性价比”。

据调查,新能源车在一些城市的销量“非常不错”。2017年上半年,有近3/4的新能源汽车销量集中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城市,究其原因,简单的不能再简单——限行、限购。当地消费者等不及摇号或者不想“拍号”,“手里有点钱,车却开不上”成为限行、限购城市消费者最大的无奈,那么新能源车就给了消费者一个出口——能够立即获取当地车牌,开车上路。

而在没有实行限购的大城市,例如武汉,汽车保有量逾200万辆,基本在路上没有新能源私家车。主要原因不言自明,而在三线城市,例如湖北黄石市,当地政府既没有限购,也没有补贴。黄石的新能源汽车经销商不得不挂武汉市牌照向当地市场销售新能源汽车。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