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产销量下滑、个别企业发展遇到困境、市场竞争加剧等现象,折射出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在进入一个调整阶段。虽然我国新能源汽车总体规模居世界前列,但依然面临诸多严峻挑战。
10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在沪举行的第83届国际电工委员会大会开幕式致贺信时指出,当前,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人类共同目标,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技术与新能源发电、电动汽车等深度融合发展,迫切需要制定和应用相关领域国际标准,加强标准领域国际合作。这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给出了明确的方向、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其中提到的标准化问题,正是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瓶颈之一。加强标准化建设,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标准化对于产业发展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产销量名列世界前茅,不仅是集聚经济发展新动能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且成为全球产业发展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由此也带来了标准化体系亟待建立和完善的问题。应该说,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是合理发展产品品种、组织专业化生产的前提,是推行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的基础,是提高产品质量和保证安全可靠的技术保证,是节约能源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有效途径,是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成果的桥梁。新能源汽车作为技术密集、涉及面广、事关生命安全的特殊产品,更需要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建立及完善明确的标准和规范,保证产品制造的一致性、质量的稳定性、使用周期的可靠性,以标准为依据消除新能源汽车的种种“焦虑”,从而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其次,标准化现存的问题正在成为产业发展的“拦路虎”。应该说,这些年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标准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已发布新能源汽车及充电基础设施现行有效标准100多项,初步建成了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但由于产业的爆发式增长,现有的标准体系还不能满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标准不完善导致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亟需优化标准体系。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对产品的安全性和使用的便捷性提出更高要求,而标准缺失、不完善可能会导致部分产品在安全可靠性等方面存在隐患;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对基础设施依赖度很高,同样需要完整的、统一的、可操作的标准体系。可以说,在体系建设层面,相关标准体系的建立健全已成为制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亟需从技术、零部件、生产工艺、整车制造、质量标准、售后服务等方面建立、完善标准体系,补齐短板。在统筹规划层面,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标准化工作仍面临较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标准体系建设滞后、标准化管理工作不够规范、标准化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等。为此,必须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加快完善标准体系、建立健全信息服务体系,重视标准的制定、完善工作,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标准体系。
再者,破解标准化难题,需要科学的路径。在笔者看来,这需要在多个层面进行立体布局,协同发力。其一,明确顶层设计和指导思想,按照我国相关政策的指导,立足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部署,针对产业发展的痛点和难点,制定相关规划。其二,在工作方针和总体思路上,不仅要加快落实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持续完善架构和运行机制,而且要把握产业融合发展思路,动态完善、统筹推进标准化工作。其三,在任务谋划和工作重点上,应贴合产业发展现实需求,针对当前存在的瓶颈和短板,着重解决现实中的难点、痛点,优先抓好重点急需标准的制定,不断优化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同时要结合产业发展实际,使标准既接“地气”,又有一定前瞻性。新能源汽车作为新生事物,国际上也缺乏完善的相关标准,因此我国新能源汽车标准的制修订不但要考虑我国产业发展,还要努力在国际标准工作中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还在不断发展中,所以标准化工作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有动态发展、科学发展的观念。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而打通新能源汽车产业标准化的“堵点”,持续优化标准体系,推动标准创新发展,能更好地为新能源汽车发展铺平道路。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