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宁德时代的野心未止步于电动汽车

   2019-06-19 NE时代
59
核心提示:三元锂电池领域宁德时代的长袖善舞,结下一众好朋友,着实让人大开眼界。尤其是不久前丰田选中它与比亚迪作为电池供应商,再添海

三元锂电池领域宁德时代的“长袖善舞”,结下一众“好朋友”,着实让人大开眼界。尤其是不久前丰田选中它与比亚迪作为电池供应商,再添海外客户筹码。

观察宁德时代最近的举动,可发现,它没有止步于三元锂电池。

现还有一类电池,它曾因政策因素地位降低,形容落寞。但在储能、电动商用车应用中,综合成本、安全、性能和应用市场收益,它却有着众星捧月般的待遇。除此之外,它还成为了电动船舶、两轮电动车市场的选择。这就是磷酸铁锂电池,宁德时代的新一轮攻势正集中于此。

储能和电动车对磷酸铁锂电池的需求还属平常,是电池厂家设想的“研发生产+储能+回收”闭环锂电产业链中的其中一环。电动船舶、两轮电动车和换电,却是宁德时代拉开的一系列多元化布局。

宁德时代必须寻找其他的应用市场。

宁德时代已经是国内电池厂家中的No.1。它组建了最豪华的“朋友圈”,基本与大型“国家队”汽车制造商和民企达成股权层面或业务层面的合作。一方面它确保了整车厂客户资源,协同打造成本优势;另一方面也是嗅到未来不可控的电池需求和技术变革中的风险,与整车厂共同抵御。

但这些还不够。电动汽车市场空间虽未来潜力巨大,但当前技术和市场环境决定了它的规模有限,无法创造出可与内燃机车相媲美的市场空间。

它的磷酸铁锂电池不再单单用于储能和商用车,范围向电动船舶、两轮电动车及其换电延伸。

超越动力电池的储能市场

电动商用车和储能对磷酸铁锂电池的需求,基本贯穿于宁德时代发展历程中。这段时期培养出了日益成熟的磷酸铁锂电池及BMS电池管理系统。

低成本的磷酸铁锂电池能够满足较低行驶里程的乘用车需求,以及物流车、卡车等价格敏感的车型需求。宇通、福田、金龙、中通等20多个品牌采用的均是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

当前补贴进一步退坡,车企对电动汽车成本的控制,驱使着它们着眼于磷酸铁锂电池。特别是中低端电动汽车,一般是车企上量且盈利的来源。

在5月21日接受投资者调研时,宁德时代表示,锂离子动力电池经过十年发展已成为主流,高能量密度和低成本两条技术路线会长期并存,储能也是未来磷酸铁锂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

在宁德时代看来,储能市场空间甚至可能超过动力电池。虽然储能电池不局限于磷酸铁锂和三元锂,但“目前看大量应用场景下磷酸铁锂更为合适。”

它在储能市场的布局已经显现出成效。根据宁德时代2018年年报,储能系统收入了1.9亿元,虽对企业的贡献比重不足1%,但却是各项产品中增幅最高的,约为1051.9%。

宁德时代已在储能系统PCS等领域和科士达、在BMS等环节与星云股份成立合资企业。其循环寿命10000次以上的磷酸铁锂储能电池在2018年已经有小批的量产,2019年将实现规模化量产。并且它已经发布过循环次数12000次的磷酸铁锂储能电池产品。

换电和入水

进入共享出行和电动船舶领域,是宁德时代新的尝试。

上周宁德时代与哈啰出行合作,加码两轮电动车市场,推出定位两轮电动车基础能源网络的“哈啰换电服务”。它盯上的是一个受国家环保要求限制,导致铅酸电池使用受限,份额又极大的两轮车市场。

在哈啰出行看来,两轮电动车的强烈需求,也意味着换电的大机遇。“中国是两轮大国,单车日均骑行需求超2亿次,两轮电动车日均骑行需求达7亿次,市场需求是单车的3倍多。”

眼下两轮电动车市场存在着许多难题,例如充电安全隐患、充电难等。一般情况下,市面上的两轮电动共享车采用换电方式。它的电池相对电动汽车而言体积小,充电功率低,更方便建设充换电柜,集中管理充电。

“降维”到两轮电动车后一天,宁德时代开启了在电动船舶领域的应用。

6月13日,宁德时代在首届电动船舶创新发展研讨会上宣布,它和多方签署了在电动船舶领域的合作意向协议。而且早在今年1月初,宁德时代就和中国船级社(CCS)武汉规范研究所在福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海巡12909”号成为长江流域第一艘纯电动公务船。该船搭载0.68Mwh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最大航速21km/h。

在电动汽车涉水还能引起担忧之时,“入水”对锂电池提出更高的要求。宁德时代表示,其电池包系统设计采用符合IP67以上防护等级的电池包,满足船用要求。

与两轮电动车市场不同的是,电动船舶的市场规模虽然在两三年后可接近100亿元,但却受制于标准缺失、充电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占比较低。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