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补贴大幅退坡之后,换电模式将成北汽新能源新的增长点?

   2019-09-04 E车汇
50
核心提示:7月上旬,作为国内纯电动汽车的头部企业,北汽新能源汽车发布了上半年销量数据:1~6月累计销量65159辆,按计划完成了年初预定的2

7月上旬,作为国内纯电动汽车的头部企业,北汽新能源汽车发布了上半年销量数据:1~6月累计销量65159辆,按计划完成了年初预定的22万辆销售目标的30%,并成为国内首家纯电动汽车保有量突破4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补贴大幅退坡之后,换电模式将成北汽新能源新的增长点?

而在补贴大幅退坡之后,作为北汽来说如何取得新的增长点?日前,北汽新能源总经理马仿列在接受“E车汇”在内的媒体专访时表示,北汽新能源将用换电模式作为全新的商业模式,带领北汽新能源迎来更好的发展。

力推换电模式

在会后的专访时,马仿列谈到,在整体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对着新的要求、挑战和巨大的机会。发展道路、商业模式存在不同路径和观点,一直以来,北汽新能源都是坚持“充电+换电”的双模式。

补贴大幅退坡之后,换电模式将成北汽新能源新的增长点?

他表示,新能源汽车充电模式已成为市场普遍认可的一种方式,但仍存在三大问题:成本、安全、充电便捷,慢充时间过长效率低,快充因技术瓶颈导致电池寿命迅速衰减,并会引发安全事故。

面对这种情况,换电模式找到了属于它的生长空间,他认为,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是新能源汽车能源供应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运营车辆领域,充电模式难以满足出租车、网约车运营时间长、行驶里程长、寿命要求长的需求,换电技术及其商业运营模式将成为纯电动汽车未来发展的又一重要模式。

补贴大幅退坡之后,换电模式将成北汽新能源新的增长点?

北汽集团协同合作伙伴,通过多年的攻关突破了换电技术,并以市场为导向优先满足北京等大型城市运营车辆需求,率先在全国出租车、网约车领域推进换电技术,围绕以出租车为例的运营里程长、车辆负荷大的特点,改善了电池安全与整车成本问题,成为充电模式的又一重要补充。换电模式通过集中充电,对大量电池集中充电,统一配送,集中电池调配,更换集其他服务为一体。

“换电技术能成功,与利用技术创新发展、基于换电模式下打造新的商业模式是分不开的。”马仿列认为,像北汽新能源这样,先从特定领域范围推广,用车电分离、反回购电池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共同打造的路线,是可以走通和成功的。

后补贴时代下新的增长点

在马仿列看来,在整个经营环境上新能源总体增长是净增长,但是增长速度比去年有所放缓,对全行业有比较大的影响。

按照规划,今年,北汽新能源年销量目标为22万辆。截至前七月,北汽新能源销量已超过7万余辆,其中以对公市场为主。

“对公市场高于往年,这当中不光是北汽新能源,其他各个厂家在对公市场都明显高于往年,这个增长速度比较快,这是普遍性的。今年网约车,随着各地都在发展网约车市场,这是其中一个因素。”马仿列说,今年以来,北汽新能源在对公市场上也下了大力气,探索出了一些不同的道路。

补贴大幅退坡之后,换电模式将成北汽新能源新的增长点?

北汽新能源在拓展对公市场上,采用了先前所述的换电模式,换电针对网约车,出租车,这是北汽新能源不同于别家的优势,利用这个技术和商业模式在全国得到有效的推广和发挥。此外,北汽新能源也在发力驾校车推动电动汽车,在今年也取得了不小的突破。

在对私市场方面,上周北汽集团正式宣布成立BEIJING品牌,北汽新能源与北京汽车在渠道方面正式合并,“新能源的渠道和北汽股份经销商渠道将进行整合,成立产品管理委员会,使两个渠道实现共荣。”

补贴大幅退坡之后,换电模式将成北汽新能源新的增长点?

这也就意味着,在合并完成之后,北汽新能源与北京汽车的销售渠道将全部整合,据了解,在整合完毕后,经销商规模将超过700家。“通过整合,成立一个产品管理委员会,使这两个渠道共荣,传统车的渠道可以销售新能源车,新能源汽车渠道也可以销售传统燃油车,这样的话渠道网络增多,有的渠道下沉到基层,这样的话实现了集团化的优势,共享这些渠道。”马仿列如此说道。

补贴大幅退坡之后,换电模式将成北汽新能源新的增长点?

“北汽新能源”正在稳步推进“擎天柱”计划,为整个产业能源服务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北汽换电方案。通过车企、换电运营商、电池企业、换电装备企业组成换电产业联盟,整合产业链上下游,挖掘电池全生命周期利用价值,实现了新能源汽车的产品力重构、产业链融合、经营领域延伸。而通过北汽集团渠道的合并,在对私市场也将取得突破,进一步夯实北汽集团在新能源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