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国际合作是新能源汽车标准化建设下一站

   2019-11-06 中国汽车报
60
核心提示:当前,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人类共同目标,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技术与新能源发电、电动汽车等深度融合发展,迫切需要制定和

“当前,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人类共同目标,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技术与新能源发电、电动汽车等深度融合发展,迫切需要制定和应用相关领域国际标准,加强标准领域国际合作。”日前,第83届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大会开幕式在上海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时作出上述指示。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所强调的,对于新能源汽车乃至整个汽车产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正值我国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在世界新能源汽车领域发挥日益重要引领作用的重要时期,其中所强调的要加强电动汽车标准制定等工作的重要性更为凸显。”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那么,我国新能源汽车相关标准体系现在建设到什么程度?标准的国际合作又有何进展?对此,《中国汽车报》记者进行了梳理并采访了相关行业专家。

■标准体系初步构建

“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不仅是节能环保的需要,也是未来交通方式变革的需要。因此,要推动产业发展,加速产业变革,相关标准的建设和完善是当务之急。”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标委副主任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世春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标准就是话语权,新能源汽车标准的制定,决定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和未来。

近年来,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行业管理、推广应用、税收优惠、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出行优先等方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整车企业、关键零部件、充电基础设施、运营企业、上游材料企业以及下游售后服务企业、物流企业和金融服务企业等逐步完善,日趋成熟。

在此基础上,根据政策导向和产业发展实际,我国制定了多项相关标准。其中,在电动汽车领域,现行标准有120余项,在研标准50余项,涵盖了电动乘用车、客车、货车类;还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含增程式)、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电动车辆相关系统部件等,以及基础设施及接口装置,包括充电桩、充电站、换电站和加氢站,充电、换电、放电、加氢等的产业链建设、运营、管理等。

其中,仅在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方面,近十年来我国就先后出台了多项电动汽车的推荐性安全标准。今年,工信部指出还将发布《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和《电动客车安全要求》三项电动汽车强制性国家标准。

“近年来我国以电动汽车为主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显著进步。总体来看,产业发展已经从培育期进入增长期,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定的先发优势。因此,相关标准的制定与完善工作势在必行。”正如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项目专家组组长王秉刚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所说的,伴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相关标准化工作受到业界越来越多的重视。

■相关标准化亟待完善

“尽管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定进步,但目前国内相关的标准化工作总体思路还缺乏创新与突破,例如在新能源汽车安全性、使用工况与续驶里程、动力电池寿命定义等方面,现有标准与产品在市场上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别,不足以客观反映实际情况。”王秉刚说。

确如王秉刚所言,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各个层面,都有一些亟待制定标准的现实需求。

在国内车企中,无论是上汽、东风、一汽等国有企业,还是吉利、长城等民营企业,以及威马、蔚来等造车新势力,很多车企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新能源汽车正向开发体系。部分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动力电池骨干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8%以上,高于行业国际平均水平。但相关技术标准的不健全、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业技术研究的发展。

在动力模式上,目前我国依然是纯电动汽车为主流,保守估计占新能源汽车的70%以上。同时,还有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以及甲醇燃料汽车等,在这些领域也都有一定的研究或应用,但并没有相关的标准体系来进行明确、细致的规范。

在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方面,国内一些居于领先地位企业的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到了250瓦时/千克,较2012年时能量密度提高了2倍,技术发展速度有加快之势,但除了往年制定的一些基础标准,还缺乏引领性标准。

还有,如今国内很多车企把越来越多的“新四化”成果应用在新能源汽车上。仅今年以来发布的新车型中,对于L2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等新技术的应用日益增多。而建立在5G、智能网联、高精地图、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等新技术之上的新能源汽车,更是缺乏相关的技术标准体系。

对此,王秉刚建议,标准化工作的总体思路需要及时调整,跟上技术创新与变革的需要;要研究新标准研究开发的资金来源与现有标准化工作机制的改革;还要更多考虑技术发展的前瞻性。

■标准的国际合作前景广阔

“贺信中强调迫切需要制定和应用相关领域国际标准,加强标准领域国际合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新能源汽车要保持和提升产品质量的可靠性、一致性、稳定性,避免一些产品的不规范和粗制滥造,就必须依靠标准化。而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正在成为一个新趋势。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联合国世界车辆法规协调论坛等国际标准化组织分别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积极开展国际新能源汽车标准化的制修订及协调工作。与此同时,美国、德国、日本等汽车产业发达国家与欧盟等区域性组织均有各自的新能源汽车标准化组织,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制定了相应的电动汽车标准化工作计划,并积极开展与电动汽车相关的标准化制修订与协调工作。

近年来,随着相关产业的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重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两大国际标准化组织也明显加快了电动汽车相关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其中,国际电工委员会已发布相关标准14项,正在制修订相关标准16项;国际标准化组织已发布相关标准26项,正在制修订相关标准11项;国际汽车强制性法规体系UN/WP29也加快了对电动汽车强制性检测内容的研究和修订工作。

今年5月,我国工信部印发《2019年新能源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其中提出,不仅要优化标准体系、推动标准创新发展,研究重点领域、满足产业发展需求,而且要强化国际参与、提升国际影响力。在国际协调方面,强调利用已经建立的中欧、中德、中法、中日等双边合作机制以及APEC、“一带一路”等多边交流平台,继续加强在电动汽车安全、能耗、关键部件及充电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和测试验证工作,支撑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法规的协调推进。

其实,随着国内相关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也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相关工作。今年6月,由中国发起并由欧洲、美国和日本共同提出的《自动驾驶汽车框架文件》经联合国世界车辆管制协调论坛第178次全体会议批准。该文件包含与自动驾驶车辆相关的工作指南、安全因素,以及相关车辆法规的制定和协调需要优先考虑的关键问题及原则,成为制定相关国际标准的重要基础文件。

“我国积极参与新能源汽车相关国际标准化工作,在充分吸收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可以向世界分享我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标准化成果,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共同推动世界汽车产业技术进步。”杨世春强调。

事实上,在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近年来不少国家和地区公布了燃油车禁售时间表。作为跨产业、跨领域、跨国界的多维度综合技术,新能源汽车正在成为新的环境下减少能耗与污染的有效解决方案,是构建清洁、绿色、智慧城市的重要支柱。因此,世界上很多工业强国都在以标准甚至法规形式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贺信中所强调的标准化建设内容必将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标准化工作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要加快新能源汽车标准的制定,推动新能源汽车融合发展,加快我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付于武指出。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