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双碳”目标发布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飞跃式增长期,给充电基础设施产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据中汽协和充电联盟数据,截止2022年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与充电桩车桩比为2.6:1,距离《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中提出的2020年我国车桩比降至1:1的目标尚有一定差距。在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达到39%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3651万辆,假设2025年车桩比将下降至2.2:1,则充电桩保有量将达1660万台,即中国目前充电桩缺口达1398万台。2020年5月,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推广配套设施被纳入“新型基础建设”,在新基建赋能以及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支持下,充电桩行业迎来旭日东升。
在充电行业发展初期,“跑马圈地”为充电运营商的主要建设思路,导致当前充电基础设施面临结构性供给不足、互联互通难、整体利用率低、回报周期长、运营管理难等诸多问题。车桩整体数量逐年增加,但运营规模却逐渐分散化。数据显示,2016年到2021年,中国前五大公共充电运营商市占率从90%下降到73%。截至2022年7月,TOP5运营商市占率68.2%,呈持续下降趋势。充电设施网络形成了孤岛式发展,为精细化服务运营和用户需求满足增加了难度。
目前,根据市场份额来看,星星充电、特来电、国家电网三家企业成为中国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内的龙头企业。2021年,按电动汽车公用充电桩运营数量来看,星星充电的市场份额达23.97%,特来电的市场份额达16.29%。按电动汽车充电桩专用充电桩运营数量来看,特来电的市场份额达35.72%,国家电网的市场份额达30.13%,星星充电的市场份额达18.75%。在用户体验方面,根据媒体与用户的广泛评测,国网充电桩普遍存在充电速度慢、插枪过重、容易卡线、运维响应太慢等问题,而且相关设备维修等技术问题缺乏统一标准流程,故障解决延迟严重。虽然能够满足用户的充电需求,但在设备设计上存在一定弊端,影响了用户的整体体验。星星充电APP提高了找桩的便捷性,但快充桩枪头和充电屏幕设计不合理。特来电在充电桩数量上具备一定优势,但部分桩体上没有内置显示屏,缺少功率显示功能,充电时只能通过APP显示功率。可以看出,虽然充电桩行业里的“最强王者”携手共进,打破了以往充电桩运营商各自为营,无标准、无秩序的市场状态,但也一定程度上突出充电桩运营商充电设施布局和技术水平的不足。
综上所述,充电桩布局不均衡、智能化水平不高、安全性存疑等缺陷,导致充电桩行业整体服务质量低下,对于用户来说,找桩难、速度慢、体验差等问题制约充电,而对于商家来说,在目前的充电站建设和营业模式中,场地选址难、盈利效益低、运营效率慢也已经成为了充电行业的共识性问题。长江后浪推前浪,充电桩市场第一场淘汰赛已成定局,第二场淘汰赛已悄然来临。根据统计数据,2017年我国有300多家充电桩企业,到2019年底,50%已经退出市场。尽管充电桩市场已形成星星充电、国家电网、特来电三足鼎立格局,但新的入局者仍在不断增加。充电桩市场蛋糕虽大,但争夺的高手林立,这场新战局必然更加猛烈。
例如,在新兴市场中,蔚岚新能源凭借着深耕新能源充换电领域的经验沉淀以及针对广阔市场前景的深入调研,全新推出 “数智化”充电站品牌充小兽,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充电站自建自营、联营加盟合作、代运营、后市场生态延伸等服务。
针对商户痛点,推出一站式解决方案,从选址、建站、运营、营销等实现全面标准化,“小型站”“中型站”“大型站”“慢充站”“商用站”五大类建站方案精准适配,配套VI导视、选址、建站、场站SI、运营管理、营销策划六大系列标准化体系手册,能够实现模式标准化输出,复制式高速建站运营。在运营管理方面,践行“互联网+充电桩”理念,精心打造SaaS云平台生态及运营小程序,搭配6S服务、线上会员商城的盈利宝,共同解决充电站场地选址难、盈利效益低、运营效率慢等核心问题。致力于为商家打造充电场景多元生态。
直面目前用户充电找桩难、速度慢、体验差三大痛点问题,充小兽通过大数据平台精准选址,大力整合有效优质充电资源,着力优化场站布局,干净整洁的标准化场站SI建设涵盖八大功能分区,用户可享受充电、停车、洗车、养车、餐饮、休息等6S生态服务,同时提供在线7*24H客户咨询服务,为用户提供“有温度的”极致充电体验。
充小兽一经发布以极快的速度进入了市场和大众的视野,已经在重庆、深圳、天津等多个城市成功运营多家充电场站,另外北京、安徽等多个省市充电场站也已列入筹建计划,成为了充电桩行业第二次淘汰赛杀出重围的一匹黑马,可以预见,不同于充电桩市场发展初期补贴福利高、入局门槛低、生存压力小等特点,在第一场淘汰赛已成定局之时,充电市场迈向全生态、高技术、重服务的发展格局,“新基建”的号召下,充电桩生态建设逐步成熟完善,充电桩市场也面临着资本重新洗牌、群雄并起争锋的局面,充电桩运营商必须抓住现在市场升级期,扩大规模、做好服务,提高自身竞争实力才有所突破。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