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这是一个在很多行业都高频率出现的词汇。
这段时间热度最高的,则是新能源汽车的出海。
但是,你会发现,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海与其它行业有明显区别。
首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占了全球70%的份额。
其次,国内市场上出现了比亚迪这个月销20万辆的巨兽。
10月17日,比亚迪携唐、汉、元PLUS三款重磅车型亮相巴黎车展,在德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销售也迅速展开。
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厂商,正带领众多国踏上新征程。那么它的出海有何独到之处?又能为全球消费者带去什么呢?
此出海非彼出海
国内企业出海已经有几十年时间了,彼时的外国同行和消费者看见国内厂商,多少有一种“笑问客从何处来”式的轻蔑。
然而,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国产新能源厂商,却一举改变了这种现状。
现在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厂商出海,与以前有明显区别。
首先,它们的出海,抢夺的是中国之外剩下的30%左右的份额。
而且,是在大多数的外资厂商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
其次,中国新能源厂商现在出海,是没有技术短板的。
最近两年中国新能源车大红大紫,但除了芯片短缺这个全球性的行业难题之外,人们还没有听说过哪个国产主流厂商被卡脖子的。原因很简单,国内的供应链非常完善,可以敞开供应。
比亚迪就是其中的典型。
举个简单的例子:2022年1-8月份,欧洲市场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140万辆,北美洲累计销量69万辆,而比亚迪一家公司同期销量就达到了约98万辆。
截至2022年9月,比亚迪以约27万辆的优势超越特斯拉,位居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榜第一。
技术方面,比亚迪的优势同样相当明显,刀片电池、超级混动DM-i、e平台3.0……哪一个拿出来都是大魔王一般的存在。
国内不少人有一种思维定势,他们习惯性地把“国外市场”等同于“高端市场”,或者更重要的市场。
显然,这是以前国产厂商实力弱小时留下的后遗症。
但现在,比亚迪出击海外市场,像是“满级大佬杀进了新手村”。
而且,这个大佬还是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最能“卷”的市场中杀出来的。
不少人还记得,几年前国产手机厂商的出海潮,它们也做出了远超前辈的成绩,但当华为因为不可抗力因素而沉沦之后,人们发现其它厂商依然难以在高端市场立足。
更可怕的是,连国内市场都被反攻倒算,重新回到了苹果拿走80%高端市场的窘境。
新能源时代,有比亚迪这样的大鳄,有宁德时代等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中国厂商们不会再重蹈覆辙。
实力改变地位,地位增强实力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国产新能源厂商不缺经验、不缺技术,但它们还要面对一个难题:如何融入海外市场。
不过这也并不需要太担心,因为实力可以改变地位,地位则能反过来增强实力。
2022年3月份,比亚迪与壳牌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成为全球战略合作伙伴。
2022年10月17日的巴黎车展上,双方共同宣布,向车主开放欧洲境内大约30万个壳牌充电桩的使用权。
与此同时,比亚迪还在短时间内与泰国、马来西亚、德国、日本、挪威、荷兰等国家的汽车经销商达成合作协议,并且覆盖各国出行市场。
这其中,仅仅是德国Sixt公司,就一次性订购比亚迪10万台电动汽车投入出租市场。
放在以前,国产汽车厂商可能要花费数年时间,才能有这么多的合作伙伴,但现在,比亚迪的海外战略正在以风驰电掣般的速度推进。
这个其实不难理解,比亚迪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厂商,是个金字招牌,实力,确实能够改变市场待遇。
沧海桑田,“比亚迪们”出海能为中国消费者带来什么?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现在国产新能源汽车厂商的出海,那就是沧海桑田。
两年前,大多数传统国产厂商还只是试探性地推出一些新能源车型,大多数的造车新势力还生死未卜,就连比亚迪自己,去年这个时候月销量也不过几万辆。
但两年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
出击海外市场,对“比亚迪们”来说,能让业务更健康,能开拓更多的市场,也会带来利润的提升。
但是,这些都只是最基本的表象。
“比亚迪们”在海外攻城略地的背后,是全球汽车行业格局的深刻调整。
现在的中国坐拥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同时还掌握了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各种核心技术,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这样的出海,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对国内消费者来说,这也是一种福利,因为,你不用再被“洋牌子三大件就是好”之类的江湖流言所迷惑。
比亚迪等中国新能源厂商从一开始就掌握了各种核心技术,一款车好不好、值不值,完全可以由消费者说了算,那些拿着过时技术在国内招摇撞骗的外资厂商,将失去生存空间。
可以这么说,比亚迪等厂商的出海行动越顺利,实力越强,整个市场就会越健康。
而一个健康发展的市场,一定是以消费者利益为出发点的。
30万的合资车不带真皮座椅,这是一种市场乱象,需要比亚迪等中国新能源厂商去拨乱反正。
结束语
从目前的情况看,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厂商很有可能复制在国内的崛起道路,进而掌握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主导权。对国产汽车工业来说,这是几十年未有的突破,对国内消费者来说,他们真正开始做回“上帝”了。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