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宁德时代正式开卖“巧克力”,换电市场放量增长在即

   2022-01-19 市界Newsseeker
64
核心提示:1月18日,宁德时代旗下子公司时代电服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时代电服)正式发布换电品牌乐行换电(EVOGO),由换电块、快换站和APP组成

1月18日,宁德时代旗下子公司时代电服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时代电服)正式发布换电品牌——乐行换电(EVOGO),由换电块、快换站和APP组成的换电解决方案也同步揭开面纱。

01、可适配全球80%纯电动车型

据时代电服总经理陈伟峰在发布会上介绍,组合换电整体解决方案由“换电块、快换站、APP”三大产品共同组成。其中,“巧克力换电块”的单块电池可实现200公里左右的续航,消费者可按需租用1-3块电池;一个标准快换站只需3个停车位,每个点块换电时间为1分钟,无需长时间等候;换电APP则提供人、车、站、电块的连接和服务。

有别于其他运营商推出的换电模式,乐行换电的换电解决方案可实现两个“一电多车”全适配场景;“巧克力换电块”适用于A00级到B级、C级的乘用车和物流车。据介绍,采用宁德时代最新CTP技术,“巧克力换电块”重量能量密度超过160Wh/kg,体积能量密度超过325Wh/L,单块电池可以提供200公里左右的续航,并可以适配全球80%已经上市以及未来3年要上市的纯电平台开发的车型。

宁德时代进入换电市场是有备而来。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宁德时代在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已达80.51GWh,占据了52.1%的市场份额。北汽蓝谷、哪吒汽车等诸多车企都采用了宁德时代的电池包,这对刚刚浮出水面的乐行换电来说是重要的“压舱石”。

02、三强格局或将打破

事实上,在宁德时代宣布进军换电产业之前,国内已有多家企业先行一步。

为了破解续航焦虑和充电焦虑的双重难题,近两年来,蔚来汽车等企业都在力推换电模式。

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底,国内共建成换电站1298座,是2020年同期的2.3倍。

蔚来汽车、奥动、杭州伯坦是目前排在国内前三位的换电投资商和运营商。截至2021年底,国内换电站保有量共计1298座,其中,蔚来拥有789座换电站,占比60.8%,奥动拥有换电站402座,占比31.0%,杭州伯坦拥有换电站107座,占比8.2%。

据市界了解,蔚来汽车已与中石油、壳牌等石油巨头合作推出换电站项目,且计划在未来四年内每年新增600座换电站。奥动也已与国内14家主流主机厂以及中石化等合作,着力推出更大规模的换电车型和换电站。奥动新能源董事长蔡东青此前曾公开表示,计划在5年内投建1万座换电站,实现为1000万辆电动汽车进行换电的服务能力。

一位专业人士告诉市界,尽管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方面有明显优势,但在推进换电站业务方面也需直面诸多挑战。一是,当前各汽车品牌电池型号、标准各异,且部分车型不支持换电操作,宁德时代这种第三方换电站供应商在技术上就面临各种电池差异的难题。二是,部分有自建换电站规划的车企出于自身利益,可能不会与宁德时代共享电池标准。“但从趋势上看,宁德时代下场,势必打破目前的三强格局。”

03、换电蓝海放量在即

值得提及的是,在电动汽车放量增长、“双碳”与储能市场爆发的综合背景下,换电业务仍是一片蓝海;而且,国家的相关支持政策仍在加码中。

2020年4月,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通知》,要求新能源乘用车补贴前售价须在30万元以下(含30万),同时为鼓励“换电”等新型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对采取“换电”模式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不执行30万元限价要求。2020年11月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再次明确提出将充电和换电作为并列的补能方式,并提出要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

东吴证券的一份研报认为,2022年是换电站放量元年,换电设备商最为受益。换电站核心设备为充放电设备、检测设备和自动化设备。以乘用车换电站为例,其组成以外仓(集装箱)为主体,集装箱内又分为电池仓、监控办公仓、坡道、AGV、电池拆卸和运输机械、充电仓位等;与乘用车相比,商用车换电站还包括吊装设备。从价值量来看,乘用车换电设备单位投资额约260万元,商用车换电设备单位投资额约420万元。

中航证券的一份研报预计,2025年我国换电站保有量将在2万座以上。据此测算“十四五”期间新增换电站投资额合计将近1300亿元。如果宁德时代入局能够加速行业的发展,设备商或将率先受益。瀚川智能、协鑫能科、山东威达、科大智能等均已布局换电设备等领域的公司大有钱途。

(作者 | 市界 武凯 编辑 | 楚星)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