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本田新社长首秀:2040年100%纯电化 加快开发固态电池

   2021-04-26 凤凰网
73
核心提示:为了确保EV的高度商品竞争力,作为实现大容量、低成本化的新一代电池,本田正在独立开展全固态电池研究,本年度将开始生产技术验

为了确保EV的高度商品竞争力,作为实现大容量、低成本化的新一代电池,本田正在独立开展全固态电池研究,本年度将开始生产技术验证。本田将加快全固态电池的研发速度,力争应用到2020年代后期的车型上。

4月23日,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代表取缔役社长三部敏宏(Mibe Toshihiro)举行了上任媒体见面会。

4月刚上任的三部敏宏表示,本田计划在2040年前将电动汽车(EV)和燃料电池汽车(FCV)的销售比例提高到100%,以支持日本政府的绿色目标。到2050年,通过与Honda有关的所有产品和企业活动,实现碳中和。

由于对混动技术的依赖,本田和丰田是在纯电动车发展上比较保守的两家车企。根据其目前的计划,这两家车企的新一代纯电平台新车都要2022年才会上市。

本田这次宣布禁油日期与去年底日本政府的“绿色增长计划”有关,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政策倒逼的被动选择。2020年12月25日,日本政府宣布“绿色增长计划”,将在未来15年内淘汰汽油车,到2035年,电动车(包括混动车、燃料电池汽车)将替代汽油车。

本田宣布纯电战略之前,日本首相菅直人(Yoshihide Suga)曾誓言,日本将在2030年前至少实现减排46%的目标,比之前的目标几乎翻了一番,2050年实现碳中和。

“我相信,实现无碳目标是我们汽车制造商的责任”,三部敏宏表示。政府设定的目标是“可行的”。“虽然政府的目标极为困难,但日本2050年实现碳中和是一个可行的目标。我们愿意为实现这一目标付出一切努力。”

根据本田的阶段性目标,到2030年,电动汽车和氢燃料电池车FCV将占所有主要市场(包括北美和中国)销量的40%,到2035年将占80%,2040年,在全球达到100%。

在燃油车时代,本田在业界树立了“本田黑科技”的称号,随着电动化和自动驾驶的到来,本田需要付出努力来保住这一有力标签,去年8月本田推出了第一款量产纯电车。

三部敏宏说,本田将在未来6年内,不考虑销售收入的波动,为包括电气化在内的研发计划投资约5万亿日元(约合463亿美元)。

为了确保EV的高度商品竞争力,作为实现大容量、低成本化的新一代电池,本田正在独立开展全固态电池研究,本年度将开始生产技术验证。本田将加快全固态电池的研发速度,力争应用到2020年代后期的车型上。

除了电动车,本田还将通过摩托车电动化和可更换式电池“Honda Mobile Power Pack(本田移动电源包)”,拓宽电动产品宽度,开展电池重复使用和循环利用等原材料循环利用研究。

在今后5年内,本田将在中国市场投放10款Honda品牌EV。作为首款车型,以“Honda SUV e: 平台架构”为基础的量产车将于2022年春季上市。在核心零部件电池方面,也将加强与宁德时代(CATL)的合作,进一步积极利用当地资源。

在北美,本田和通用汽车将于推出两款共同开发的大型电动车型,使用通用汽车Ultium电池,分别作为Honda和Acura品牌的2024年款车型,投放北美市场。

本田独家开发的全新EV平台“e:平台架构”的车型将于2020年代中期之后陆续投放北美市场,之后也推广到其他地区。

在日本,到2030年电动汽车和FCV的销量占比将达到20%,到2035年将达到80%。同时,他表示,本田将把混合动力汽车纳入2040年的目标,理由是将传统汽车改为混合动力汽车对日本市场来说是一个“现实的解决方案”。

从现在到2040年,本田等日本车企还有3-4个产品周期,政策基本定下了日本车企转型的节奏。为加速电动车普及速度,日本政府计划到2030年,将汽车电池成本削减过半,至每千瓦时10,000日元或更少。并且希望到2050年,每年创造近2万亿美元的绿色增长。

相比日本,欧洲国家的禁油日期要更靠前。英国是2030年起全面禁售燃油车,美国加州是2035年,欧洲各国正在敦促欧盟指定具体的日期。4月21日凌晨,欧盟就《欧洲气候法》达成协议,该法具有里程碑意义,而2050年碳中和目标将入法。

到2030年,本田还将在主要市场的所有车型中导入先进的驾驶员辅助系统。在移动出行服务领域,与通用Cruise联合开发的“Cruise Origin”将在2021年内启动技术实证,力争在2020年代中期前后投放日本市场。此外,本田将把移动出行的目光扩大至三维、四维领域,开展天空、海洋、宇宙和机器人等方面的研究。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