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11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观察:同环比均上升 渗透率超过36%

   2022-12-26 新华财经
71
核心提示:新华财经和面包财经研究员根据乘联会披露的零售数据统计,2022年11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59.81万辆,占狭义乘用车零售销

新华财经和面包财经研究员根据乘联会披露的零售数据统计,2022年11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59.81万辆,占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的36.24%,环比增加超6个百分点。

其中,纯电动车同比增加44.4%,插电混动车同比增加112.5%,继续保持增长趋势。不过,近几个月,两种车型销量同比增速呈下降趋势,新能源乘用车的零售高增速或逐渐趋缓。

2022年11月,比亚迪汽车的月销量位居新能源乘用车销售榜第一,达到21.76万辆。比亚迪汽车、特斯拉中国、上汽通用五菱合计月销市场份额达到52.6%。

统计2022年1-11月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发现,比亚迪汽车、上汽通用五菱、特斯拉中国位居前三,整体排名变动不大。

11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比超36%

统计显示,2022年11月狭义乘用车销量达到165.04万辆,同比下降9.13%,环比下降10.44%,本月销量略有下滑。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59.81万辆,同比增速达到58.02%,与2022年10月相比上涨7.83%。

1.jpg

图1: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情况

当期,新能源乘用车的销量占狭义乘用车的36.24%,环比增加超6个百分点,达到了近一年来最高比例。

2.jpg

图2:新能源乘用车分类零售销量

从细分类型来看,纯电动车是新能源乘用车的主力产品。纯电动车2022年11月零售销量达43.45万辆,占新能源乘用车总销量的七成以上。

数据显示,2022年11月纯电动车销量同比增加44.4%,近几个月同比增速在持续压缩;较2022年10月销量增加9.7%。

插电混动车在2022年11月销售16.36万辆,同比增长112.5%,增速同样出现放缓态势。自2021年11月以来,插电混动车的各月同比增速保持在100%以上,增速整体上高于纯电动车。

月销量:比亚迪、特斯拉中国、上汽通用五菱合计份额超50%

2022年11月,零售销量TOP15的新能源车厂商合计销量达50.83万辆,占新能源乘用车市场85%的份额。

比亚迪汽车的月销量位居第一,达到21.76万辆,占36.4%的市场份额,与其他厂商拉开较大差距。特斯拉中国、上汽通用五菱、吉利汽车依次排后,月销量均超过了3万辆。其中,比亚迪汽车、特斯拉中国、上汽通用五菱合计月销市场份额达到52.6%。

3.jpg

图3:11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TOP15

根据比亚迪2022年11月产销快报,比亚迪当月新能源乘用车产量约22.96万辆,较去年同期涨幅超150%;年内累计产量达163.63万辆,同比增加223.27%。同期,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的批发销量达22.99万辆,同比增加155.14%,年内累计销量同比增加223.96%。产销量整体上较去年同期出现大幅增长。

特斯拉中国的11月销量排名从第8位上升至第2名,11月份市场份额达到10.4%。2022年11月,特斯拉中国零售销量达6.25万辆,同比增长96.9%,环比大增263.33%。

2022年11月,少数厂商的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出现同比负增长。上汽通用五菱、长城汽车、奇瑞汽车同比降幅超过20%,上汽大众同比下降4.6%。另外,一汽大众在当月跌出销量TOP15榜单。

年内销量:吉利汽车同比增速超300% 小鹏汽车市场份额再下降

统计2022年1-11月累计销量发现, 15家新能源车厂商合计实现零售销量413.17万辆,同比增长106.8%,占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82.1%的份额。

从具体排名来看,比亚迪汽车、上汽通用五菱、特斯拉中国位居前三,长城汽车、理想汽车、蔚来汽车在本月排名上升1位,小鹏汽车、零跑汽车排名有所下滑。

4.jpg

图4:1-11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TOP15

吉利汽车的2022年前11个月零售销量达26.59万辆,同比增长312.2%,增速位居TOP15厂商榜首。近一年,吉利汽车的月销同比增幅稳定维持在150%以上。2022年11月,吉利汽车零售销量达3.2万辆,位居同类第4位。

小鹏汽车的年内累计零售销量排名下降2位至第11位。2022年1-11月,小鹏汽车累计零售销量达10.95万辆,同比增长33.2%。或因增速不及其他厂商,小鹏汽车的零售市场份额下滑至2022年1月-11月的2.2%。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