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新能源车调查报告|新能源车消费重启闯关

   2020-09-04 北京商报
70
核心提示:淡季不淡,政策红利叠加疫情后的消费放量,今年7月国内新能源车回暖明显。同时,为进一步拉动新能源汽车消费,北京通过指标增发

“淡季不淡”,政策红利叠加疫情后的消费放量,今年7月国内新能源车回暖明显。同时,为进一步拉动新能源汽车消费,北京通过指标增发方式,助推销量再度释放。北京市近日出台小客车调控新政显示,为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北京市拟一次性增发2万个新能源小客车指标,全部向符合条件的家庭配置。截至8月20日24时,北京共有18.58万个家庭参与此次指标申请,审核通过的家庭将从今年10月1日起,陆续收到指标确认通知书。

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推广“急先锋”之一,北京小客车调控新政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鼓励限购城市适当增加汽车购置限额”的表态恰巧呼应。事实上,增发指标不仅将促进北京汽车消费市场扩容升级,也将为其他省市起到示范效应,有助于刺激国内车市进一步回暖。

濮振宇/摄

多措并举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近日表示,今年下半年将推动汽车和家电消费转型升级,鼓励限购城市适当增加汽车购置限额,放宽新能源汽车限购,对购置新能源汽车等给予适当补贴。

这一表态,与今年以来国内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一脉相承。3月26日,商务部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提出,商务部下一步将鼓励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出台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开展汽车以旧换新等措施,进一步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

3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将今年底到期的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车辆购置税两项优惠政策延长两年。随后,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孙光奇表示,下一步,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抓紧按程序出台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相关政策调整的具体措施,稳定市场预期,为释放汽车消费需求创造良好条件。

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不足300辆。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双双突破30万辆,成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产销量高速增长,按照最初的规划,作为放量重要推手的新能源汽车补贴,今年年将全面退出。

然而,随着去年6月补贴退坡迈出一大步,新能源汽车销售开始出现疲软。与往年相比,去年不仅整体补贴力度退坡50%,并且直接取消地方补贴。由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地方补贴标准一般能达到国家补贴的50%,因此去年这些新能源汽车走量城市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幅度最高超过70%。最终,去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定格在120.6万辆,同比下降4%,出现近10年来首次同比下降。

为拉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复苏,政策再次放出红利。今年4月底,发改委、工信部等11部门发布《关于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中,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延续至2022年底,并平缓2020—2022年补贴退坡力度和节奏,加快补贴资金清算速度。

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以下简称“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政策延长两年,能使新能源汽车继续保持相对于传统燃油车成本价格优势,是巨大的政策红包,价值几百亿元。

稳定补贴的同时,尚存增量空间的农村市场成为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新阵地。7月15日,工信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发布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通知称,为促进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三部门决定联合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活动涉及首批10家车企、16款车型。

此外,作为新能源汽车必要的配套设施,充电设施的建设状况也将影响新能源汽车推广进程。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充电桩数量达120多万个,但充电设施仍是短板,主要表现在车多桩少。

对此,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副司长蔡荣华透露,下一步国家将继续加大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是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引导相关方联合起来开展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二是在高速公路、城市和乡村加快形成适度超前、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公共充电网络;三是加强新型充电技术研发。

精准惠民

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财政部等中央部委推动下,各省市纷纷响应出台各自的新能源汽车促消费政策,北京也不例外。在持续多年销量快速增长后,作为新能源汽车推广“急先锋”的北京已经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重要销量贡献市场之一。数据显示,2016-2019年,北京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同比增幅分别为20.1%、10.5%、7.9%、8.9%。

不过,北京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热情远未被彻底释放。据统计,截至今年4月8日24时,北京新能源小客车指标申请个人共有43.75万个有效编码、单位共有7973家。本期约2898人争抢一个指标,再度刷新历史新高。按照现行规则测算,北京新能源小客车指标新申请者需排队至9年后。

今年6月1日,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发布通知称,为进一步优化小客车指标配置方式,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本市拟对《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实施细则》进行修订。同时,本市拟于今年下半年一次性增发2万个新能源小客车指标,全部向符合条件的家庭配置。

“目前来看,北京现有小客车指标配置已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加之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后,需大力刺激汽车消费,此时调整小客车摇号政策实为积极响应中央政府号召的明智之举。”业内人士表示。

与原先政策相比,此次修订后的政策在以个人为单位参加普通指标摇号和新能源指标轮候配置方式基础上,增加以“无车家庭”为单位摇号和积分排序的指标配置方式。家庭总积分将作为摇号的中签倍率,赋予单个“无车家庭”更高中签机会,积分越高中签机会越大。

修订后的政策规定,家庭申请人包括主申请人、主申请人配偶、两名子女及双方父母共三代8人。如果该家庭整体参加摇号,中签倍率将是个人首次参加摇号中签率的126倍,是主申请人个人参加摇号中签率的25倍多。

对于两万个增发的新能源小客车指标,北京市民反映热烈。今年8月21日,北京市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办公室网站公布信息显示,按照一次性增发指标配置流程,今年8月1-20日为申报期。截至8月20日24时,申报阶段已结束,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信息系统共接收到18.58万个家庭提交的申请。据了解,待公安人口管理部门和民政部门对家庭申请人亲属关系进行核查后,积分排序入围前两万的家庭,将从今年10月1日起陆续收到由指标管理机构发放的指标确认通知书。

崔东树表示:“北京家庭为单位摇号购车的思路很好,能满足部分出行需求强烈的家庭购车需求。目前,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小客车多数被用于家庭使用。实现以家庭为单位配置指标后,将有效提高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公平性,使有限的公共资源发挥出更大效用。”

消费扩容

事实上,作为汽车行业转型的重要方向,新能源汽车已成为促进出行消费扩容升级的工程之一。此次一次性增发的两万个新能源指标,相当于去年北京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25%。崔东树预测,两万个指标能促进刚需家庭新能源汽车消费,预计今年内便可迅速转化为消费增量,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亿元左右。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统计,去年北京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2270.1亿元,作为北京市商品消费中占比最大的商品品类,汽车类消费占北京市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高达13.8%。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北京增发新能源小客车指标不仅将拉动自身消费扩容升级,乘联会发布报告显示,一直以来,北京汽车市场在国内都被看作风向标,北京积极调整新能源小客车摇号政策,或将引领其他限购城市进一步跟进释放指标配额,这将有助于刺激国内车市进一步回暖,并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产生较大促进作用。

世界银行发布数据显示,去年每千人汽车拥有量美国为837辆、德国为589辆、日本为591辆、马来西亚为433辆,中国仅为173辆。可见,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前景仍十分广阔。

值得注意的是,在央地多重政策刺激下,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已初步止跌回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发布数据显示,今年7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0万辆,同比增长15.6%;销量为9.8万辆,同比增长19.3%。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量为7.9万辆,同比增长17.9%;销量为7.8万辆,同比增长24.2%。

对于销量回暖,中汽协副总工程师许海东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今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让企业在重视高端市场的同时,也开始重视农村市场,随着企业战略持续调整,适应市场变化,此后几个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

在我国,目前汽车产业占GDP比重约为6.7%,汽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仅次于基建和房地产。同时,汽车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1/6。去年,汽车类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6%,在商品零售门类中位列第一。汽车消费不仅关乎消费者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关乎经济发展的质量。

“汽车产业链长,技术密度高,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突破点。”崔东树表示,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全方位的,具有乘数效应。因为,汽车消费带来的不只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还有对其他产业的影响。根据相关机构提供的数据显示,一辆汽车可带动销售额5倍左右的经济增量。如果是自主研发的汽车,带动力更强。北京商报记者 刘洋 濮振宇/文并摄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