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新能源汽车产业,长三角竞争对手是谁

   2022-12-28 解放日报
60
核心提示:根据财政部等四部委发布的《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2022年新能源车购置补贴将于12月31日终止。尽管

根据财政部等四部委发布的《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2022年新能源车购置补贴将于12月31日终止。

尽管国家补贴将正式退出江湖,但新能源车逐步替代燃油车的趋势不可逆转。多家新能源车企的11月销量“成绩单”涨势喜人。广汽埃安、哪吒汽车11月销量同比增长91%和51%,特斯拉11月交付量突破10万台,同比增长89%。理想、蔚来、小鹏等单月交付量也都实现两位数的增长。产业发展前景好、能够带动庞大的上下游产业链,让新能源汽车成为各地在发展规划中频频提及要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

十多年来,在竞相发展新能源车产业的浪潮中,长三角地区的表现如何?

产业格局悄然变化

2022年前十月,全国汽车产量最高的前十省份依次是广东、上海、吉林、重庆、湖北、广西、安徽、山东、陕西和浙江。长三角有两省一市入围前十。

若把今年前十月的各省排名与2019年相比,可以看到汽车产量前十省份的排名变化颇大:上海超过吉林,从第3跃升至第2,重庆从第7名跃升至第3.

最令人惊讶的是,安徽、山东、陕西相比于3年前,排名大幅提升,分别从14名、13名和18名打入前十。

其中,安徽、陕西仅是今年前十个月的产量就分别达到2019年全年的1.9倍和1.8倍,进步显著,发展速度惊人。

从新能源汽车品牌及主机厂分布来看,长三角仍走在前面。

上海在电动车时代仍然保留了它作为汽车重镇的地位。2019年正式落户上海的特斯拉中国,在2021年为上海贡献48.5万辆产量,今年1—11月,特斯拉上海工厂累计交付量已经超过65万台。除了特斯拉中国,上汽集团也已经推出智己、R等新能源车品牌。

安徽和浙江在打造新能源汽车品牌方面十分突出。安徽手握蔚来、江淮、奇瑞等主机厂,汽车产量快速攀升。浙江的零跑、合众推出的哪吒汽车最近也风头不小,还有今年在新能源市场销量逐步走好的吉利汽车。

长三角零部件企业布局全面

看各地汽车产业的发展水平,不仅要看最终的产能和主机厂分布,更要看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集聚程度。

要知道,一辆汽车由1000多个总成零部件组成,而相对于燃油车,新能源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发展,更带动供应链产生新的价值增量。从造车成本来看,“三电”系统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占据总成本的50%。内饰、底盘系统、汽车电子和车身系统则分别占到一辆新能源车成本的15%、14%、9%和5%。

记者统计了以上关键零部件代表企业的总部所在地,发现目前长三角和珠三角仍然是第一梯队。两个地区在主要零部件行业分布的重点企业数量上,珠三角达到28家,长三角达到51家;并且从“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到车身、底盘、汽车电子等都有配套企业,供应链完整度远超其他地区,形成较强的产业集聚优势。

其中,长三角在产业链完整度上可以说是更胜一筹,除了汽车电子以外的各个零部件,重点企业数量都更加丰富,尤其是在汽车内饰和底盘系统两块优势明显。如宁波的继峰股份、华翔、拓普集团,上海的延锋汽车、岱美股份以及江苏的新泉股份和常熟汽饰,包揽了从座椅、遮阳板、仪表板到整个内外饰系统的一条龙产业链。

底盘系统方面,国内占据一定份额的同驭汽车、汇众汽车、宁波高发等都分布在长三角地区,同时占据了相当份额的国外零部件企业如大陆、博世、采埃孚、麦格纳等中国总部都设在以上海为主的长三角城市。

珠三角的优势则在电动化领域,广东一个省在汽车电子的供应链企业超过整个长三角,同时依靠比亚迪在“三电”系统的市场份额也具有极强的存在感。

以“三电”系统为例,广东主要相关企业在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的市场份额分别达到21.8%、32.3%和19.5%,苏浙沪皖相关企业在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的市场份额则为7.1%、32.2%和16.9%,其中动力电池与珠三角有着显著差距。电控方面,浙江嘉兴的斯达目前占据的国内市场份额达到16.9%,仅次于英飞凌和比亚迪。

供应链由“分”转“合”

综合疫情之后各地政府的新政策和多家重点企业的动向,我们总结发现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的一大趋势就是——供应链出现由“分”转“合”,即整车企业将更关注零部件上下游的垂直整合,提升自产零部件比例,减少对外依赖。

比如比亚迪目前建成和规划有10个生产基地,分布在深圳、西安、长沙、常州、合肥、抚州、郑州、济南、襄阳、深汕多地,分散化的布局能够最大程度保障产能。

在感到产能压力后,广汽埃安也在今年10月宣布了第二智造中心竣工投产。这座第二工厂直接由广汽旗下燃油车工厂改造而来,仅7个月便竣工投产,投产后整体规划年产能超40万辆。

除了发展新的工厂,或从自研电池等重点环节入手,或成立自己的零部件公司,也成为诸多车企的选择。如蔚来在今年6月公开自研电池计划,预计2024年下半年量产,10月正式在安徽成立蔚来电池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集度汽车也在最近成立了零部件公司,华为汽车零部件研发已投入30亿美元,招募了超7000名研发人员。

特斯拉则布局了新能源产业的各个环节,包括光伏、储能、电动汽车等,在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供应链上,最为关键的BMS(电池管理系统)、电机控制等技术都是自主研发。

疫情期间,这一趋势加速显现,不仅是车企自发入局,各地政府也在积极出台政策引导。

广州、上海、重庆、长春等城市都提出要强化“三电”核心技术自主开发,提升关键核心零部件的供给。

广州提出2024年汽车零部件工业总产值达到1800亿元的目标,建立整车企业与本地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协同创新与沟通对接机制。

上海提出成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专班,市经济信息化委负责全市智能终端产业的统筹推进和规划布局。

除此以外,广州、重庆、长春都提出引进关键零部件项目落户当地,提升本地配套率等。可见,未来各地在重点零部件产业上的竞争可能更加激烈。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