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自燃事故最近有点多 新能源车到底安不安全?

   2019-09-04 宁波晚报
62
核心提示:消防部门的一场实验显示: 无论是电芯受热还是外火引燃 都有足够逃生时间实验现场对三辆车进行全程记录。电芯受热后约10分钟开始

消防部门的一场实验显示: 无论是电芯受热还是外火引燃 都有足够逃生时间

实验现场对三辆车进行全程记录。

电芯受热后约10分钟开始冒烟。

外部火源引燃,40分钟后电池热失控。

市场上新能源车越来越多,广大汽车用户对新能源车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然而,据消防部门初步统计,今年5至8月份,全国发生了79起新能源车自燃事故,这引发了汽车用户们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高度关注。

据了解,新能源车起火后不易扑救,电池高压以及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烟气,都是扑救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对此,9月2日,宁波市消防救援支队联合吉利汽车研究院,开展了一场新能源汽车热失控火灾实验及新能源车火灾扑救实战演练。

在空旷的室外实验现场,三个标准车位上停放了3辆车,中间1辆是新能源试验车,左右两边均为传统燃油车。

距离试验车15米位置,设置了数据采集区,该区域与试验区域用实体墙隔离,分别采集电池包热失控时间、出现烟气时间、出现明火时间、烟气进入驾驶室时间、火焰进入驾驶室时间等信息。

实验现场

场景 1

电池从加热到首次冒烟,近10分钟

上午9时整,实验正式开始。这组实验,通过模拟新能源车的电池热失控,观察电池包起火过程和火势蔓延趋势,以及对临近停车位车辆的影响和火焰整体蔓延趋势。

据了解,新能源试验车的电池热失控,将通过加热片触发。9时9分52秒,启动电芯加热;9时19分33秒,车身开始第一次冒烟(国标要求达5分钟以上,实验显示已达近10分钟)。

在此期间,第一个电芯热失控,现场发现有两个温度探测器因超过1000℃而失效,触发了第一个电芯热失控,一氧化碳值达10000ppm。

持续加热至10时12分15秒,车身第二次冒烟,现场发现第三个温度探测器超过极限量程1300℃后失效,触发了第二个电芯热失控。此时的一氧化碳值较第一个触发点明显降低,车内进入极少烟气。从实验效果来看,热失控仅仅停留在电芯层面,还没有触发电池热失控。而这段时间,已足够驾驶人和乘客逃生。

场景2

外部火源引燃到电池热失控,40分钟

这组实验模拟外部火源引燃车辆,关注新能源车的电池受火焰影响情况及对周边车辆影响情况。实时监控起火后整车燃烧过程,观察火焰及烟雾进入驾驶室的时间,同时记录整车燃烧过程中各部位温度变化情况及有毒气体浓度变化情况。

13时40分,实验开始。工作人员在车底点燃了一个火盆,模拟外部火源。13时44分30秒,烟雾进入乘员舱;14时01分29秒,车辆后侧摄像头显示明火进入乘员舱。至14时20分,也就是实验开始40分钟后,后台监控发现电池发生热失控,各探测器均被烧坏,大量烟气从车辆后部进入被火焰烧穿的孔洞驾驶室,随后大量火焰蔓延至驾驶舱,火势扩大,整车燃烧。

记者看到,现场大雨不停,但是丝毫没有影响火势燃烧,不断能听到爆裂的声音。刺鼻的烟气弥漫,最先出现火情的是左后轮,随之右后轮,随后右侧实验用车引燃被引燃。

根据新能源车燃烧特点,一名身穿绝缘服的消防员手持探测器,时刻探测火场温度以及检测是否漏电,4名消防员通过4个点位水枪进行降温,利用底部喷水装置从车头插入,进行底部灭火。其他消防员运用移车器将相邻车辆移开,扩大救援空间,再分别从左右两侧插入底部喷水装置,火势很快被控制。

专家说法

发现冒烟,要熄火断电

如电池起火,应立即远离

宁波市消防救援支队防火监督处高级工程师、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张小芹说,国内现在对新能源车火灾危险性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这次对电池热失控的针对性实验,能直观地反映从故障到起火的时长、是否足够逃生以及蔓延特点等情况。

“新能源车和燃油车的起火燃烧,肯定是不一样的,尤其是燃烧中产生的热量、有毒气体、高压电等。”张小芹表示,结合本次实验数据以及之前的多次预演,可以得知:新能源车电池热失控到冒烟、起火,需要一定时间,而这段时间,只要具备一定的自救知识,是足够逃生的。

发现新能源汽车出现不明原因的烟气后,应该怎么办?消防救援部门给出了建议:迅速靠边停车,熄火断电。在没有查明烟雾来源之前,千万不要启动车辆,也不要进入车内。如果新能源汽车电池已经着火,必须立即停车离开,保持安全距离。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