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重资产剥离&产能消化出口 换电“快马加鞭”

   2022-04-24 电池中国
63
核心提示:在解决电动汽车补能焦虑的路上,换电模式玩出了新花样。日前,蔚能发行了全国首单绿色电池资产ABN2022年度第一期绿色电池资产支

在解决电动汽车补能焦虑的路上,换电模式玩出了新花样。

日前,蔚能发行了全国首单绿色电池资产ABN“2022年度第一期绿色电池资产支持票据”,完成了在银行间市场直接融资渠道的建立。

据了解,截至今年3月,蔚能管理以及在运营的电池资产规模已超6GWh。若按70kWh/电池包计算,约合8-9万块电池包,已具备可观的资产规模。

作为蔚来汽车的电池资产管理公司,蔚能一直承担着电池管理和运营的角色。此次操作,还体现出蔚能在降低电池系统成本、提高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等方面的作用。对于车企而言,电池采购无疑是重资产成本项目之一。蔚能的作用本质上是为了降低蔚来汽车电池采购的压力,通过蔚能将重资产剥离,并利用换电循环流通电池资产,以及市场化运作,将有助于蔚来汽车降低电池使用成本,提高电池自给利用率。

同样是涉足换电赛道,与蔚来汽车自供降低成本提高利用率思路不同的是,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电池企业,欲打造第二经济增长曲线。

近日,宁德时代EVOGO换电服务正式启动,首批在厦门启动4座快换站,预计到今年年底,将在厦门完成30座快换站的投建。届时,厦门岛上每3公里的服务半径内将有1座快换站。

至此,继今年1月宁德时代宣布将以“换电块、快换站、APP”三大产品组合形式,服务于A00级、B级到C级乘用车和物流车市场的换电方案正式落地。

据了解,已量产的“巧克力换电块”,采用了宁德时代最新CTP技术,重量能量密度超过160Wh/kg,体积能量密度超过325Wh/L,单块电池可以提供200公里左右的续航。宁德时代表示,该换电块可以适配全球多数已经上市以及未来3年要上市的纯电平台开发的车型。

拉长时间线来看,宁德时代于2021年8月在福建厦门成立子公司时代电服,作为承载换电业务的主体,后续在吉林成立区域换电业务公司;与贵州省政府签署换电网络设施建设协议;计划在福建建设高速换电网络,还将适时拓展周边省份相关业务。此外,宁德时代还表示将在福建宁德探索换电重卡的应用。在换电领域,可谓步步为营,而此次换电站的落地,更是其换电产业链上的一步主攻策略。

事实上,凭借领先的电池技术加持,全球超30%动力电池装机量,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占据半壁江山的基础,以及与全球众多头部车企的长期合作,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已经具有广泛的适配性,以及较高的车企合作意愿。

随着换电站点的落地及一系列投建规划的推进,在向车企电池供货的主营业务外,电池高适配度和车企合作意愿都将成为宁德时代在换电领域的筹码,助力其开辟新的盈利增长点,打造新的换电生态圈。

在此生态圈内,基于宁德时代合计约700GWh的产能目标,换电业务一方面也将成为其产能消化的另一个出口,既能满足下游市场需求,又可以抢占换电服务市场份额,或将进一步提高企业自身盈利能力。

另一方面,换电业务还为企业自身电池回收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其换电站的电池监控系统,可最大程度发挥电池的有效利用率,并及时淘汰回收隐患电池和容量衰减到一定程度需要退役的电池,可实现简化回收路径,并降低回收成本的目标,一举多得。

除了宁德时代有所布局,携手协鑫等企业布局换电领域的远景动力,在换电应用场景方面也提出了他们的看法。远景动力认为,相对于乘用车的换电,商用车的换电商业属性已经凸显。换电商用车作为生产工具,换电需求、成本、效率等优势非常明显,特别是换电重卡,实际应用已得到验证。而乘用车换电,当达到一定量后,远景可期。

从上述电池企业和车企经验可见,换电领域“建圈、入圈”益处良多。而随着换电站的不断增加,必将惠及更大范围内的车主,进一步起到示范效应,或将带动更多准车主关注换电模式,拉动换电市场扩大规模。

据中信证券预计,2022年全年国内新增换电站数量将超过3000座,对应设备投资额约90亿元,换电行业运营收入约150亿元;到2025年,行业当年新增换电站有望超过1万座,对应设备投资额约400亿元,换电行业运营收入约600亿元。

基于对未来市场发展的预估,换电理念的火热,可以预见的是,参与企业也将不断增多。但这一领域属于高技术含量且重资产的领域,技术、标准、规范、行业竞争等方面都将是企业无法绕过的课题。基于和头部车企、换电站运营商的广泛合作,也使得较早入局换电领域的电池企业,在换电标准方面既是探路者,也将是标准制定的重要参与者,在未来市场放量后无疑将占据先发优势。头部格局未定,黑马尚存机会。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