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新能源车的逻辑在悄然改变

   2021-12-13 诗与星空
74
核心提示:90后小姐姐叫着去帮忙验车,半价卖掉了她的凯迪拉克,换了一辆比亚迪宋。让银河君感触比较深的有两点,一是现在的年轻人不再迷信

90后小姐姐叫着去帮忙验车,半价卖掉了她的凯迪拉克,换了一辆比亚迪宋。让银河君感触比较深的有两点,一是现在的年轻人不再迷信进口品牌,二是他们对新能源车的接受程度非常高。

12月8日,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11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37.8万辆,同比增长122.3%,环比增长19.8%。11月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为20.8%,1-11月渗透率为13.9%。乘联会判断,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可突破20%。

新能源车的渗透率有几个里程碑,月度渗透率20%、年度渗透率20%、月度渗透率50%、年度渗透率50%。

按照现在推进的速度,2025年实现月度50%的渗透率基本上是囊中之物。

月度渗透率达到20%,意味着这个行业已经有了完整的生态。从政策推动型转向市场推动型,这个结论很重要。

5%的时候是为了摇号方便而买电车,10%的时候是为了市区代步买电池,20%的时候,绝大多数是主动买电车。

需要关注几个行业。

充电桩

之前介绍渗透率高达95%的挪威的时候,该国正在推动一位一充。所有停车位都有充电桩的时候,电车的便捷性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中国虽然全国范围内的一位一充有难度,但大城市一位一充或者商业区停车场一位一充,是势在必行的事,那么对充电桩行业的需求量非常庞大。

按照工信部等多个部委的规划,现在距离国家设想的充电桩数还有不小的距离。

2015年,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工信部、城乡建设部四部委联合发布了《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其中明确提出了充电桩的建设目标:到2020年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12100座,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个,以满足超过5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事实上,一直到2021年,全国的充电桩数才刚刚达到200万个。

可以说,充电桩是解决里程焦虑的最佳良药,根据最新的目标,充电桩要建设到600万个甚至1000万个。

动力电池回收

从某种意义上,石油是用之不尽的。之所以发展新能源,既不是石油不够用了,也不是因为不环保。

而是因为产业升级和能源可控。

但是,动力电池的核心原材料是锂,中国的锂矿不是特别充裕,不得不跑到南美澳洲开矿,这样安全吗?

有两个点,一是海外的锂矿山,大部分有中资参股甚至控股,远比原油更安全;二是国内的盐湖提锂已经迅速成长起来,青藏高原上的无数盐湖能源源不断的提供锂。

再者,和汽油柴油烧掉不同,锂电池的原理保证了锂元素不会流失,这样,报废的动力电池可以回收锂。

这个行业正在悄然做大。

盐湖提锂几乎是中国的独创,中国有几家掌握了核心技术的企业在南美的盐湖,中国青藏高原的盐湖,纷纷开展盐湖提锂业务。

从最近上市公司公布的数据来看,盐湖提锂的技术和产能远超预期。

磷酸铁锂

特斯拉一直在推广三元锂电,从技术角度来说,三元锂电能量密度高,但自燃风险大,还有成本较高的缺点。

成本高的主要原因,是用到了钴。全球一半以上的钴在刚果金,而这是一个战乱的地方。中国很多企业在这里开钴矿。

另一条路线,是磷酸铁锂。

磷酸铁锂便宜的很,但缺点也很明显,能量密度低,而且冬天掉电快。

原来只有比亚迪坚持走这条路线,随着技术不断突破,尤其是刀片电池的推出,磷酸铁锂电池的缺点不那么明显了。

特斯拉开始用磷酸铁锂电池,导致磷酸铁锂市场暴涨。

光A股,宣布投产磷酸铁锂的企业(包括一些磷肥企业),产能就是上年的十倍以上。

以至于银河君一直担心磷酸铁锂会不会产能过剩。

关注这个行业时,也要谨慎,因为龙头很可能会把价格压到非常低,对后来者很不友好,投产就亏损。

换电站是很多投资者看不上的业务,总觉得一旦电池技术实现突破,换电就毫无存在的必要。

在研究换电业务的时候,一定要抛弃固有思维。

我们为什么拼了命发展新能源车?

再说一遍,不是为了环保,而是为了产业升级和能源可控。

从这个视角再看换电,这其实是为了防止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培育多种产业模式。

尤其是出租车行业,换电模式非常好用,银河君已经见过好多个藏在垃圾站旁边的出租车换电站,无人值守,2分钟自动换电。

最近,银河君写了好几篇氢能源的文章,也是在科普应该从哪个视角关注氢能源。

未来的新能源时代,必然是多措并举,不会再出现一条路线(汽柴油)堵死其他发展路线的情况了。

氢能的优势,它是目前技术手段中,唯一能替代柴油车的选择。

除了氢能,天然气、合成燃料等方式都有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