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数据中心,增加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既包括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还包括了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融合型基础设施。目前,在国家与政府的支持推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强劲,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全球领先,产销量连续五年位居世界首位,累计推广的新能源汽车超过了450万辆,占全球的50%以上。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增加也推动了充电桩、充电站等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据了解,全国已累计建设充电站3.8万座,换电站449座,建设各类充电桩130万个,其中公共充电桩55.1万个,私人桩74.9万个。
作为新基建的重要领域之一,新能源汽车与充电桩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日前,工信部透露,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体系渐趋完善,新能源汽车的基础材料、电池、电机、整车、电控、生产装备等产业链上下游基本实现了贯通。此外,我国还建成了“十纵十横两环”4.9万公里的高速公路快充网络,遍布19个省份的171个城市。根据国家电网发布的数据,6月国家电网公司智慧车联网平台新增接入充电桩15.98万个,充电量1.4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59%。同时,今年上半年国家电网新能源汽车充电量达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4%。从数字中可以发现,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数量在全国各地正稳步增长,这对于广大车主而言,无疑是一大利好。过去大家所担忧的新能源汽车不能出城,不能在城际间来回穿梭的问题正得到有效解决。以福建为例,日前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电动福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强调加快充电设施建设,指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充电设施用地、报装、建设、通电等流程,优先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将独立占地的集中式充换电站纳入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允许利用临时用地建设充电设施;同时,有条件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原则上应自建或委托配建不低于20%比例的充电设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奖补政策延长至2022年,加大对非城市核心区的补贴力度。可以预见,未来全国各地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将继续增多,为新能源汽车的电力续航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然而,公众对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与续航能力仍有担忧,这背后透露出的,其实是对汽车电池的顾虑。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从当前来看,新能源汽车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处于产业的发展初期,具体表现为技术路线、商业模式都在探索和变化当中,仍有必要支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发展,鼓励企业研发新型充电和换电技术,探索车电分离的模式应用,来满足不同市场的需要。而充电与换电作为电动汽车的能源补充方式,各有各的优势。目前,对于广大新能源汽车的车主而言,充电是补充能源的“唯一”办法,其实不然。车辆驶入设施完备的换电站后进行换电操作耗时甚至比传统汽车加油的时间更短更便捷。同时,换电后替换的汽车电池由电池运营公司进行集中监测、养护、管理,更利于延长动力电池的寿命,提升电池安全性。当前,老旧小区充电桩建设难问题是令许多新能源汽车车主头疼的症结所在,这些小区由于电压负荷问题导致充电桩无法正常建设使用,只能通过电力扩容的方式才能开展建设工作。然而扩容成本高、涉及问题多,对于老旧小区而言是个极大的挑战,充电桩问题因此悬而未决。在这种背景下,车电分离的混电模式或许是电力补充的一条新路径。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汽车的换电模式还能催生新的服务业态。设想一下,当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符合统一标准与换电业务规范时,一个通话10~15分钟就近换电点可派车前往进行换电,这对于车主而言既快捷又有保障。再以退役动力电池为例,目前,部分新能源汽车退役动力电池被应用到通信基础设施的备电场景当中,经过统一收集、管理、再次加工后的退役电池进入通信基站机房,通信基站遇突发断电可由退役电池进行电力补充,保证通信基站的正常运行。
据工信部透露,未来将大力推进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相关技术标准与管理政策,鼓励企业根据使用场景研发适合换电模式的车型,并在北京、海南等地开展试点推广。
除了电力续航问题外,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今年4月,财政部联合工信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提出延长补贴期限,支持“车电分离”等新型商业模式发展,鼓励企业进一步提升整车安全性、可靠性,研发生产具有先进底层操作系统、电子电气系统架构和智能化网联化特征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完善配套设施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此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也在紧锣密鼓制定当中,工信部将进一步发布实施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的行动计划,并准备在公交车、出租车、城市物流车,包括环卫的清扫车等方面,进一步推动电气化。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