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噱头还是未来?

   2020-07-28 中国能源报
68
核心提示:核心阅读 尽管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被视为前沿技术,但仍面临人才短缺、成本过高、前景不被看好等多重问题,业内人士建议分阶段、分

核心阅读 尽管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被视为前沿技术,但仍面临人才短缺、成本过高、前景不被看好等多重问题,业内人士建议分阶段、分步骤、分场景逐步推进其产业化。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真正落地还需要一点时间,也需要大量的金钱投入,现在我们碰到的最大问题是人才短缺。”在日前召开的“第六届中国国际电动汽车充换电产业大会”上,安洁无线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卫东发出上述感叹。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前沿领域,随着电动汽车智能网联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商业化应用的不断逼近,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量产时间、商业模式以及发展前景引发行业热议。

人才缺口待补

无线充电,是一种非接触式的充电方式,功率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没有接触,隔空进行充电。无线充电在手机、耳机等小功率领域已经开始了商业应用。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作为新兴的充电方式,近年来在业内广受关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外从事无线充电的设备供应商,包括中兴新能源、华为科技、中惠创智、厦门新页、Witricity等在内的企业超过30家。车企方面,上汽荣威、比亚迪、北汽新能源等主流车企也都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进行了研发测试。

尽管如此,目前国内市场还没有一款支持无线充电的量产车型。

“造车还可以拆开其他的车型作为参考,而无线充电目前还没有可以借鉴的。”陈卫东坦言,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有墙端、地面端和车载端三大部分,涉及电池仿真、WIFI通信、雷达信号处理以及公共场所的操作性等问题,整个系统颇为复杂。在他看来,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落地还存在挑战,其中人才短缺问题尤为突出。

汽车人才研究会研究部主任刘义在近日召开的“产业变革下的生存之道”企业管理论坛上透露,近三年,汽车行业研发人员年平均入职率仅为11.4%,流动频繁,尤其是“新四化”领域的核心研发人才招募力度加大,资深研发人才保留住任务艰巨。

“无线充电属于新兴行业,目前行业内的企业不多,找现成的、有经验的人才比较困难。”中兴新能源副总经理胡超向记者表示,高校里的无线充电研究团队还相对小众,每年输出的人数有限,很多毕业生更愿意选择相对成熟的行业。他进一步表示,随着无线充电行业的发展,进入的企业越来越多,人才问题或可逐渐得到解决。“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无线充电能在车辆上实实在在用起来,让行业更有信心,让人才看到行业大有可为。”

商业化应用尚需时日

全球市场研究机构Markets and Markets此前发布报告称,全球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市场规模,将从2020年的1600万美元增至2027年的2.3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6.8%。

尽管如此,业内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前景仍持有不同意见。

蔚来汽车能源部总监赖建文坦言,目前用户对有线充电的使用体验已经非常好。“手一按,充电枪就拔开了;充电枪拿走,充电口就已经盖上了,基本上可以做到无感;无线充电会把‘拔枪’这一动作省掉,但省掉这个动作要付出多少代价、车企愿不愿意承受、成本能否达到平衡,车企是要考虑的。”在他看来,无线充电前景并不是很乐观。

“无线充电归根结底还是充电,没有觉得它特别出彩。”在奥动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集团营销中心总经理黄春华看来,未来10年,无线充电不会成为新能源汽车补能方式的主流,但可能类似于今天的换电模式,“像一匹黑马一样杀出来”,并占10%-20%的市场份额。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主任刘永东则认为,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正处于产业化的前沿,预计在2023年左右将在部分车型上推出商业化应用。“这个时间点和电动汽车L4级自动驾驶技术吻合,也和无线充电技术成本的降低、技术的成熟和标准制订相衔接。”

在刘永东看来,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有两大优势:第一,与自动驾驶天然结合,“我们很难想象车辆能自动驾驶、自动泊车了,人还要到车位完成最后一个充电动作”;第二,可以通过APP远程操作,使电动汽车跟电网很好地连接。

逐步推进产业化

“发挥无线充电优势,要讲好无线充电故事。”刘永东表示,无线充电要发挥出与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和智能电网互动的优势,充分利用未来发展的趋势去发挥无线充电技术,在引导定位、V2G等领域加强与无线充电技术的深入结合。他同时提醒,安全是行业发展的底线,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要高度重视异物检测、活物保护、发热、EMC(电磁兼容)、EMI(电磁干扰),加快提升产品的成熟度。

“目前无线充电系统监控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异物接入对系统安全的保护;其次,如果有活体或者人身上安装了心脏起搏器,充电电池场可能存在潜在风险,对活体检测要有严格的鉴定;最后是车辆充电的对准问题,将影响其充电效率。”在陈卫东看来,无线充电在技术开发上已经准备好了,到了走向量产的时间节点。

而现阶段电动汽车无线充电面临的高成本问题,亟待解决。刘永东认为,设备供应商要从产品类别、标准体系、应用场景等方面系统地提出成本控制策略,以满足车企在成本、体积、重量、安全和互操作性方面的要求。他建议,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要把握市场切入点,分阶段、分步骤、分场景在部分车端应用,在相应的产品类型中完善产品性能,逐步推进产业化。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整个生态内所有的厂商、参与方都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参与才能完成。”陈卫东说。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