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才在南平市延平区大横科技园区指导番茄种植。光明图片
7月1日,正在福建南平市延平区溪后村田间地头忙碌的我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区委宣传部部长张嘉明转发的“七一祝福卡”——“致奋斗在脱贫战场上的你”。精美的音画情真意切、催人奋进,也让我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作为福建省的第一位“科技特派员”,我与溪后村已经结缘整整20年。溪后村全村共有600多户2000多人,村民收入长期以来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1998年11月底,为破解闽北的“三农”问题,当时的南平市领导来到溪后村驻村调研,问计于农。村民们提意见说:“平时干部下乡,就像蜻蜓点水,沉不下来,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这番话引起了南平市领导的深层次思考,也因此在闽北大地引发了一场“体制性革命”。南平市决定选派农业科技人员直接下乡为农民服务,这也成为我国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端。
那时我是南平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1998年12月,我刚从德国进修回国,觉得要尽快把学到的新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于是主动要求驻点溪后村,帮助农民解决科技问题,我也因此荣幸地成为我国首位农村科技特派员,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一号特派员”。那时候闽北刚刚遭遇了洪灾,农业生产还没恢复元气,溪后村的村民虽然有心想要增产增收,但受制于农业专业知识的匮乏,种植出来的果蔬品质低下,价低卖难。我驻到溪后村后,一肩挑起全村的果树、蔬菜、土肥、林业等各项专业技术指导工作。白天奔赴田间山头,手把手地为村民指导示范该如何进行选土、施肥、修剪、嫁接、防害、打虫;到了晚上,就在村部大会议室里,为求知若渴的村民讲授农业科学的专业技能。经过技术指导和培训,第二年,村民们种植的雪柑就卖到了每亩7000多元,收入翻了好几番,果农们个个喜笑颜开。
此后20年,我一直在八闽农村开展科技服务,深切地感受到基层农民对于农业技术的渴求。我深深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就应该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践行科技惠农的初心和使命。我欣慰地看到,如今,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八闽大地、在祖国广大农村开花结果。仅仅在南平市延平区一地,目前就有340多位科技特派员奋战在农村第一线。今年,我有幸重返溪后村,再次成为村里的科技特派员。如今的溪后村已成为绿色休闲观光农业的典范。我相信,随着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溪后村一定会变得更富裕、更美丽。
(作者:吴敬才,系福建农科院教授级高级农艺师、驻南平市延平区溪后村“科技特派员”,本报记者高建进采访整理)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