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储能商业利用渐入佳境 2017产业将迎资本暖春

   2017-04-13 中国环保在线
67
核心提示:作为能源互联网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之一,储能技术被列为中国未来15年的15项关键创新任务之一。与此同时,随着低碳绿色能

作为能源互联网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之一,储能技术被列为中国未来15年的15项关键创新任务之一。与此同时,随着低碳绿色能源战略的纵深挺进,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配套政策落地扎根,2017年的储能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爆发。

经过去年深度酝酿,储能产业在2017年有望爆发。随着分布式光伏微电网政策、电力需求侧管理补偿电价政策、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政策、调峰电价及补偿政策的落地,我国储能市场商业模式逐渐成形。

作为未来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前瞻性技术,储能产业在新能源并网、电动汽车、分布式能源系统、家庭储能系统等方面都将发挥巨大作用。在新能源资深人士李卫春看来,储能是新能源进入高渗透率的关键。新能源如何发展要看储能能够发挥怎样的的作用。当然,储能在未来对于智能电网建设,特别是能源互联网和绿色能源管理方面,将起到一个基础设施的作用,所以新能源真正要发展起来,储能是必不可少的。

也正基于上述背景,从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到能源技术创新十三五规划,都将储能作为重点研究和发展领域之一。可以说,储能领域已成为大型企业在面临传统业务饱和或落实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选择,在典型企业和投资人的带动下,近年储能市场备受关注,成为舆论的焦点。

对于未来储能的发展态势,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早已给出明确答案:储能是推动主体能源由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更替的关键技术;是构建能源互联网、促进能源新业态发展的核心基础;是提升传统电力系统灵活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更为值得注意的是,指导意见中对于储能的许多提法均为国内首次。

利好政策不仅如此。从2015年至2016年上半年,国内已有多家专业化储能企业成立,规划的储能生产能力都超过10万千瓦。这显示出,随着技术的突破和成本的下降,储能已具备商业化应用价值。据《2021年中国储能电池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咨询报告》,在过去短短2年的时间里,储能应用领域更加明晰,储能项目规划量大增,储能厂商、用户单位和投融资机构联手积极拓展储能的应用市场,探索储能的多种应用模式,大力推动储能的商业化应用。

这无疑预示着储能春天来临,相信会有大量的企业涌入,而储能市场将因此进一步打开。更为利好的消息是,规模储能市场已经开启,并在探索市场和价格机制。作为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光伏和风电在经历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因并网消纳困难导致的弃风、弃光等问题。经过十多年的研发和示范应用,大规模储能建设已成为解决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难题的重要手段。不少企业开始加大力度布局,开拓储能市场,进一步探索具有盈利性的商业模式。

据中国能源报日前报道,随着利好政策不断密集释放,近年来我国储能呈现多元发展的良好态势:抽水蓄能发展迅速;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超导储能和超级电容,铅蓄储能、锂离子电池、钠硫电池、液流电池等储能技术研发应用加速;储热、储冷、储氢技术也取得了诸多显著成效。仅在2016年,我国化学储能项目进入加速建设阶段,年增长率超过34%。

可以预见,随着储能技术的示范项目越来越多,并展示出较好的投资效果,未来将会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者,储能的商业化应用也会愈加迫切。业内普遍预测,储能已处在市场爆发的前夜。而在十三五期间,储能产业有望保持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态势,突破商业化应用的门槛,成为支撑能源革命、建设我国低碳绿色生态系统的新生力量。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